本篇文章10091字,读完约25分钟
报告要点
基本面可能在年内企稳,或者债券市场情绪将受到抑制。经济数据的恢复也可能导致货币宽松节奏的暂停。12月份降息的可能性很低。在策略方面,我们认为12月份债券市场收益率会有所波动,建议全年重点防御;展望明年,库存周期的反弹可能有限,明年初经济可能面临巨大压力,基数效用较高。收益率的短期调整将开启明年收益率的下行空。
信号1:易纲总裁发布消息:货币政策新声明。12月1日,易纲行长在求是发表了《坚持货币稳定目标,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一文,总结了近年来货币政策的运行框架,并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进行了部署。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 .货币政策应该平稳波动,而不是刺激增长;2.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室;3.货币稳定是根本目标,关注广义价格;4.反周期将更加依赖结构性政策;5.政策协调和协同作用。
信号2,采购经理人指数反弹:库存周期将在今年保持稳定,并在长期保持平稳。11月,制造业pmi的生产和需求有所改善,原材料和成品库存指数有所上升和下降,这似乎表明库存周期正在发生变化。然而,库存周期的拐点只有在工业品价格上涨时才能得到确认。目前,制造业原材料和成品价格指数仍在下降,库存周期可能仍在触底。回顾过去,基数公用事业的库存周期明年可能会稳定在一个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自2011年以来,库存周期的波动幅度逐渐缩小,库存周期的高点也逐渐下降,似乎已经“平稳”。
库存周期被“熨平”?自2011年以来,中国工业生产与需求的匹配度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库存周期的波动。另一方面,第二产业劳动力的减少也可能降低工业生产的灵活性,导致库存周期逐渐缩小。此外,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这也可能导致工业生产波动的缩小。
库存周期缩短了吗?海外国家的镜子。在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供应方改革以来,日本库存周期的波动性一直在缩小;在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韩国的库存周期逐渐平稳。结合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我们认为库存周期的波动会减弱或继续。随着管理方法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改变,空的生产与需求的匹配度仍在提高,空的库存周期反弹也有限。
债券市场策略:短期压力,空.的长期压力主要公用事业的pmi可能会升温,库存周期可能会稳定在一个低水平。考虑到贸易摩擦的缓解以及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弹性,基本面可能在年内企稳,市场对经济的预期可能得到修复,债券市场情绪将受到抑制。在货币政策方面,我们认为近期经济数据的回升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货币宽松步伐的延迟,12月份mlf/omo降息的可能性较低,但RRR减息等宽松操作可能提前安排春节期间的流动性,可能在12月底开始,这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出现新的预期差异。在策略方面,我们认为12月债券市场收益率将整体波动,建议全年重点防御;展望明年,随着中国工业生产与需求的匹配度逐渐提高,库存周期的波动趋于减弱。然而,第二产业劳动力的减少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也可能导致库存周期的逐渐缩小。结合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从长远来看,库存周期的“扁平化”仍未结束。因此,我们认为,明年库存周期的反弹可能是有限的,经济也可能有更大的压力,明年初的高基数效用。明年的债券市场仍然会有机会,短期调整
文本
11月初,我们的月度策略表明,将猪肉视为债务是不可靠的。11月,债券市场整体走强,这与我们之前的预期一致。央行先后降低了最低贷款利率,逆转了回购利率,缓解了对整体通胀的担忧,所有这些都打开了收益率下降的通道。11月份,现货债券的收益率整体上下波动,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整个月下降了12个基点,与我们之前对收益率下降的判断一致。11月份,货币政策保持中性和宽松,央行分别在5日和18日连续7天下调了mlf和反向回购操作利率。纵观整个11月,央行共投入1665亿元,表明仅由生猪价格驱动的cpi并不是货币政策的约束,收益率的快速下降也反映了市场对全面通胀担忧解除和降息举措落地的情绪宣泄。那么你现在对12月的债券市场有什么看法?我们认为,投资者应在年底前更加重视风险防范,主要包括三大风险,一是货币政策是否会继续宽松,二是基本面是否会在短期内见底,三是年底资金波动。结合上周末市场出现的两个主要信号:易纲总裁发来消息,pmi数据回升,我们建议债券市场在12月份应该把重点放在防御策略上。
易纲行长发布文件:关于货币政策的新声明,要警惕新的预期
12月1日,易纲行长在求是发表了《坚持货币稳定目标,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一文,总结了近年来货币政策的操作框架,并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进行了部署。与今年上半年相比,央行官员经常发表声明来引导市场预期。今年下半年,央行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方式转变为实质性地推进改革和出人意料地实施货币政策操作。易纲行长从货币政策目标、传导渠道和政策效果、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政策协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1.货币政策应该平稳波动,而不是刺激增长
货币政策关注经济增长,但不能过度刺激。反周期政策旨在平抑短期经济波动。易纲行长的文章详细阐述了货币政策作为需求侧政策,难以改变决定经济增长趋势的结构性变量,因此货币政策对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甚至短期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降低了结构性改革和调整的动力,从而延缓了问题的解决。因此,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保持短期需求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并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政策目标和力度,“不惧手脚,不奢靡”。货币政策应保持中长期实力,并进行短期反周期调整。大幅度放松是不现实的,应该根据短期经济形势平稳波动,而不是刺激经济逆中长期趋势而动。
2.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
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我们分析了全球低通胀环境和货币政策再次松动的情况,强调要“积极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的地位”和“珍惜正常货币政策的空时间”。零利率和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确实可以在对冲危机影响和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一定作用。然而,长期的低利率和流动性过剩,一方面会促进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加剧贫富差距,积聚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它可能会拖延经济的内部调整进程,加剧结构性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长期结构性因素,资产价格处于较高水平。因此,通过零利率和定量宽松的洪水灌溉政策来维持高增长是不合适的。相反,我们应该更多地依靠结构性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并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容忍经济增长小幅下滑,以防止资产价格上涨和系统性风险积聚。从货币政策的效果来看,发达经济体长期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效果正在下降。货币政策应该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保持正利率和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内部货币政策声明并不否认货币宽松是空,而是取决于经济增长。积极维持正常的空货币政策,意味着中央银行在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节奏和力度方面更加精准,力求效率。
3.货币稳定是根本目标,重点是广泛的价格稳定
“保持货币稳定,为经济增长创造合适的货币环境,是货币政策的根本目标。”货币稳定包括价格水平和资产价格。在物价水平方面,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高度重视结构性通胀,但并不担心长期通胀。然而,从短期来看,由生猪价格上涨推高的高通胀仍值得关注。易纲行长在文章中指出,“货币政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的引导和控制”,“例如,通货膨胀目标的确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预期”,因此对通货膨胀的引导可以从预期开始。
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和资产市场规模庞大,容易出现顺周期波动。为了保持货币稳定,还应考虑资产价格波动。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形势的发展来确定和测算价格水平。”虽然本文首次提出“应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逆周期调整房地产融资”,但我们认为,房地产政策仍应坚持“住而不炒”,不要通过洪水刺激资产价格,加强宏观审慎政策,防范重大系统性金融风险。
4.反周期将更加依赖结构性政策
从总量角度看,货币政策应保持紧缩和适度的导向,调节物价水平;应从结构角度出发,包括建立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实施RRR减债和信贷支持政策,努力开放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我们提出,货币政策应创造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在保持货币政策紧缩和适度的同时,加强反周期调整的力度和准确性。
在去年以来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下,信贷结构优化和利率下调的效果已经显现。例如,普惠小额贷款规模迅速增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这一年继续下降。然而,必须承认,货币政策的传导仍然存在障碍。然而,8月份贷款报价市场化改革仍显示出降息的效果。在后续工作中,要继续改革和完善商业银行利率形成机制,通过mpa评估促进银行更多地使用利率,通过市场化改革促进实际利率水平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价格工具应适当和及时地操作,以降低银行负债的成本。
5.政策协调和协同作用
结构性货币政策需要其他政策的配合。文章提出“要更加重视积极财政政策在优化结构、减税减费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我们认为,在财政收入下降的背景下,明年的财政政策将是积极的。要点是:第一,将赤字率提高到3%;第二,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的新额度。明年,财政将面临减缓收入来源和不减少支出需求的困境。财政政策要想增强实力、提高效率,就必须充分利用财政资源,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兼顾基础经济和经济转型。目前可以看到的一个方向是引导更多的专项债务资金投向基础设施,特别是新的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税费,降低实际融资成本。
总体而言,易纲行长为货币政策的中长期方向和短期运行节奏定下了基调:在中长期,要保持较低的正常化货币政策水平;从短期来看,反周期调整应该可以缓和经济的大幅波动;我们应该更多地依靠结构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我们认为,大部分内容都与近期的货币政策操作和态度相似。尽管在mlf和omo降息后,空已经开始实施边际货币宽松政策,但其节奏仍需关注。考虑到近期经济软数据的回暖,预计12月mlf/omo降息的可能性将较低,这可能导致11月以来货币政策预期再次逆转的预期差异。
采购经理人指数:库存周期可能会在今年保持稳定,并在长期保持平稳
库存周期已经见底了吗?
11月,制造业pmi的生产和需求有所改善,原材料和成品库存指数有所上升和下降,这似乎表明库存周期正在发生变化。11月,采购经理人指数生产和新采购经理人指数订单均有所增强,分别上升1.8%和1.7%,至52.6%和51.3%。原材料和成品库存指数出现偏离,与之前的数值相比分别变化了+0.4%和-0.3%。pmi新订单指数的反弹和成品库存指数的下降似乎表明,随着下游需求的改善,制造企业正在经历被动去库存阶段;另一方面,pmi生产恢复和原材料库存补充的结合似乎也表明当前企业有一定的意愿积极补充库存。仅从11月制造业pmi的生产、销售和库存指标来看,制造业企业的主动去库存似乎已经完成,库存周期正在从被动去库存逐渐向主动补货过渡。
然而,库存周期的拐点只有在工业品价格上涨时才能得到确认。目前,制造业原材料和成品价格指数仍在下降,库存周期可能仍在触底。从“需求改善-利润反弹-生产加速-库存补充”的传导链来看,企业库存周期的变化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这就需要下游需求的改善来带动企业的生产和补充。当下游需求改善时,工业品往往会经历短期的“供不应求”,工业品价格也会反弹,这将带动企业利润增长率上升。因此,总体而言,11月份,钢铁、水泥、玻璃等产品价格走强,黑色和非金属等行业的繁荣可能会有所回升。然而,由于化工产品的拖累,制造业成品的整体价格仍在下降。根据统计局的数据,“一些企业的经营环境有所改善,但资金短缺的问题仍然突出”,我们认为,新订单指数上升而成品价格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制造企业积极降价促销,以保持资金周转,从方向上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实质上仍然是制造企业积极的去库存化。因此,我们认为库存周期的拐点尚未出现,制造业库存仍处于触底期。
回顾过去,基数公用事业的库存周期明年可能会稳定在一个低水平。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后续工业产品价格和工业企业利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贸易摩擦的缓解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出口。考虑到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弹性仍然存在,需求的边际恢复将推动生产加强,库存周期可能在一年内稳定在某个较低水平。
库存周期被“熨平”?
展望明年,库存周期的反弹值得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对库存周期反弹时间的预测相对一致,大多数人认为库存周期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左右反弹。然而,我们认为,除了关注库存周期的反弹时间,另一个需要广泛关注的问题可能是下一个库存周期的反弹程度。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自2002年以来的五个库存周期。
自2011年以来,库存周期波动幅度逐渐缩小,库存周期高点也逐渐下降。自2002年以来,中国经历了五个库存周期,即2002年10月至2006年4月、2006年5月至2009年8月、2009年9月至2013年8月、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和2016年7月至今。回顾以往的库存周期,我们发现除第一个库存周期外,其余四个库存周期的波动幅度都在逐渐缩小,并且库存周期的峰值也在逐渐减小:第二个库存周期的高点(2006年5月至2009年8月)出现在2008年8月,工业制成品库存同比增长率为28.5%;第三个库存周期(2009年9月至2013年8月)的高点是2011年10月的24.2%;第四轮库存周期(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的高点为15.1%,出现在2014年9月;第五个库存周期的高点(2016年7月至今)出现在2018年8月,工业制成品库存同比增长9.5%。总的来说,库存周期似乎在逐渐“平稳”。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出台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中国工业生产与需求的匹配性增强,库存周期的波动性有所减弱。从理论上讲,无论是主动补货还是被动补货,其内在原因在于工业企业的生产强于需求;同时,主动去库存和被动去库存也表明需求大于生产。因此,库存周期的本质在于生产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产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提出“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提高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严格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增加有效供给……”,旨在优化生产结构以满足需求;进入2015年后,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工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与需求的不匹配进一步减弱。从产出缺口来看,2011年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产出缺口和工业产出缺口(即以工业增加值衡量的产出缺口)的波动幅度有所缩小,这表明中国工业产出正变得更加合理,实体经济的供需基本平衡,这可能是库存周期波动减弱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第二产业劳动力的减少也可能降低工业生产的灵活性,导致库存周期逐渐缩小。1950年,中国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婴儿潮。1964年以后,随着婴儿的逐渐增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开始上升,人口红利开始出现,这也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2011年后,劳动年龄人口(15岁以上和65岁以下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开始下降,人口红利开始消失。自2012年以来,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例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劳动力供给也存在一定的短缺压力,这也可能降低第二产业(产业)的产出弹性:当经济繁荣、需求良好时,由于劳动力供给不足,当经济衰退、需求变冷时,由于劳动力供给不足,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收缩程度也会降低。因此,我们认为第二产业劳动力的相对短缺也是库存周期逐渐缩小的原因之一。
此外,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这也可能导致工业生产波动的缩小。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引导产业继续优化升级。此后,从2011年到2011年,第二产业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2018年,46.5%和40.0%分别降至39.7%和33.9%;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从2011年的44.3%上升到2018年的53.3%。我们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工业生产的供给弹性,导致工业生产的增长中心和波动幅度持续下降。
库存周期缩短了吗?海外国家的镜子
在亚洲国家中,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产业结构相似,都经历了库存周期收窄的现象。回顾日本和韩国的历史经验将有助于我们判断后续库存周期的演绎方向。
在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供应方改革以来,日本库存周期的波动幅度持续缩小,直到2002年才开始上升。20世纪70年代,在石油危机下,日本面临着经济增长转移、物价上涨、失业率上升和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问题。日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供应方改革措施,包括引导产业结构升级、重点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和降低劳动力成本。事后看来,20世纪70年代的供应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日本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经济恢复稳定增长。就库存周期而言,自20世纪70年代日本实施供应方改革以来,日本库存周期波动幅度基本收敛,库存周期峰值也普遍下降:1972年3月至1976年6月的库存周期峰值出现在1974年9月,日本制造业库存同比增长率达到60.2%,而1999年3月至2002年6月的库存周期峰值仅为2.3%。从时间跨度上看,日本库存周期波动从1972年到2002年有所收窄,总共持续了近30年。
在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韩国的库存周期逐渐平稳。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得益于出口导向战略和全球经济的不断改善,韩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韩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其政策也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包括促进国内消费增长、减少政府干预和促进国有企业私有化等措施,提升了企业的生产能力,清理了过剩产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生产和发展。21世纪以来,除2008年金融危机外, 韩国库存周期波动总体上处于收窄过程,库存周期峰值从2000年11月的14.9%逐渐下降到2018年3月的8.5%。 就时间跨度而言,韩国库存周期的收窄始于2000年,并持续了近20年。
结合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我们认为库存周期的波动会减弱或继续。随着管理方法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改变,空仍然提高了生产和需求的匹配度,库存周期的反弹是有限的。根据韩国和日本的经验,库存周期波动收窄的现象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目前,中国库存周期波动的减弱可能还没有结束。回顾过去,随着企业仓储管理方式的改进、物流运输技术的发展和经营模式的改变,企业的生产与需求的匹配程度有望逐步提高,它们之间的差异(即库存)的波动也应趋于减弱。即使后续工业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都有所提高,库存周期也不一定存在。
债券市场策略:短期压力,长期压力空
主要公用事业的pmi可能会升温,库存周期可能会稳定在一个低水平。考虑到贸易摩擦的缓解以及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弹性,基本面可能在年内企稳,市场对经济的预期可能得到修复,债券市场情绪将受到抑制。在货币政策方面,虽然在mlf和omo降息后,空已经放开了边际货币宽松政策,但自11月以来,货币政策操作节奏对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后续需要关注货币政策节奏的变化和预期差异。我们认为,近期经济数据的回升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货币宽松的步伐,12月份mlf/omo降息的可能性较低,但RRR降息等可能提前安排春节期间流动性的宽松操作可能会在12月底开始,这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出现新的预期差异。就策略而言,我们认为12月债券市场收益率将整体波动。即使调整,也不会高于10月份收益率的高点。从战略上来说,我们建议在这一年里把重点放在防御上;展望明年,随着中国工业生产与需求的匹配度逐渐提高,库存周期的波动趋于减弱。然而,第二产业劳动力的减少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也可能导致库存周期的逐渐缩小。结合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从长远来看,库存周期的“扁平化”仍未结束。因此,我们认为,明年库存周期的反弹可能是有限的,经济也可能有更大的压力,明年初的高基数效用。明年的债券市场仍然会有机会,短期调整
市场评论
利率债务
资本市场述评
2019年11月29日,银行间和存款间质押式回购的加权利率普遍下降,分别由9.85个基点、1.19个基点、1.48个基点、0.91个基点和-6.12个基点变化为隔夜、7天、14天、21天和1个月的2.01%、2.50%、2.72%和2.81%。国债到期收益率普遍下降,变化为-0.69个基点、0.30%上证综指下跌0.61%,至2871.98点,深成指下跌0.42%,至9582.16点,成长型企业市场指数下跌0.53%,至1664.90点。
上周五,央行宣布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足水平,2019年11月29日不进行反向回购操作。
[流动性动态监测]我们跟踪了市场流动性,观察了自2017年初以来的流动性“投资和收益”。在增量方面,我们根据反向回购、slf、mlf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国库现金存款的规模计算总量;在减少方面,根据2019年10月m0较2016年12月累计增加5825.88亿元,外汇持有量累计减少7071.31亿元,财政存款累计增加13.23亿元,我们粗略估算了居民现金支取、减少占用外资和税收损失的流动性,并考虑到公开市场操作到期,计算出每日流动性减少的总量。同时,我们监控公开市场操作的到期。
流动性的动态监控
市场回顾和观点
可转换债券市场综述
11月29日,在可转换债券市场,平价指数收于87.40点,下跌0.09%,可转换债券指数收于109.64点,下跌0.08%。在上市的189只可转换债券中,除石源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机电可转换债券、长证可转换债券、中兴可转换债券和电气可转换债券外,上涨55只,下跌128只。其中,利奥可转换债券(3.47%)、华生可转换债券(2.04%)和韩瑞可转换债券(1.92%)领涨,安图可转换债券(3.50%)、中国国家设备可转换债券(2.31%)和人民可转换债券(2.08%)领跌。在189只可转换债券中,除和兴包装、hals、福祥、金飞凯达、中创、再盛科技、汇丰、澳洋顺昌、国珍环保、狄威和上汽外,上升93只,下降85只。其中,沃森制药(9.98%)、利奥(7.35%)和文灿(5.94%)领涨,而普通人(6.30%)、马万里(4.50%)和安图生物(3.78%)领跌。
可转换债券市场周报
上周,可转换债券市场被利好股票拖累,但整体调整有限。12月,随着股票市场压力的加大,可转换债券市场的风险也加大。在20190930年“第四季度可转换债券的波动季节和展望”中,我们强调“第四季度可能需要同时调整结构和头寸”。目前,建议投资者积极调整头寸和结构,以应对潜在的波动,并制定中期计划。
首先,与前期强势“团团”股相对应的可转换债券可能面临持续调整的压力,建议投资者“拿起安全的袋子”,尤其关注消费医疗行业的相关目标。过去,这部分目标带来了明显的浮动利润,因此有可能及时腾出位置进行中期布局。
其次,高价格和高保险费率的主体可能面临保险费率压缩的可能性。从市场份额的整体溢价来看,仍处于年内平均水平的高位。然而,由于市场目标数量巨大,单个债券的溢价水平差别很大。我们更担心的是,部分保险费率高于20%,价格高于110元的目标。一旦主要股票继续退出,此类目标的溢价可能会被积极压缩。
新凭证再次成为头寸调整的主要布局方向。从年底到明年年初,是可转换债券市场发行和上市的高峰期。换句话说,许多价格相对较低、保险费率合理、流动性好的新目标将在短期内加入市场。无论从中期布局还是短期防御来看,都可以充分发挥可转换债券可提前、可撤回、可防御的特点,目标资格的短期部分良好,值得长期持有。因此,建议投资者关注新债券的研究。
最后,结构性调整的方向仍是近期反复走低的估值反周期视角。一方面,估值较低的股票可以在短期内享受股票市场的风格变化;另一方面,基于可转换债券特性的反周期思维可以在有安全缓冲的前提下,规划出潜在的拐点。
在具体的战略层面上,低价值产品可以专注于银行、家电和公用事业,而反周期思维则专注于周期行业、基础设施产业链和汽车零部件行业。
建议重点关注(普通人)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国珍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水晶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太极可转换债券、南威可转换债券、孙可转换债券和金融可转换债券。
建议重点关注海尔可转换债券、玲珑可转换债券、兰斯可转换债券、亚泰可转换债券、同伟可转换债券、索发可转换债券、久利可转换债券2、恒通可转换债券、明泰可转换债券和银行可转换债券。
风险因素:市场流动性波动较大,宏观经济不如预期,无风险利率波动较大,股票价格波动超出预期。
股票市场
可转换债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