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34字,读完约11分钟
文/孙周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今天的大学,连整个教育系统都可能属于“旧时代”,不能适应“新时代” 我这里所说的“古老时代”,当然不是指“解放前”,而是指“自然人类文明”。 “新时代”是指“技术人类文明”或“人类世界” 地质学家们认为,从地层证据来看,以1945年为界,地球进入了新的地质世代,即“人类世界” 我知道1945年是特别的一年,这一年正好是原子弹爆炸之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年。 原子弹本身就是这次地质世代交替的象征 接着哲学家们也跟着讨论,开始谈论更广泛意义上的“人类世界”。 他们不像地质学家那样谈论地层证据等,而是谈论文明的变化、文化的大局 在“人类世界”中,人类文明的格式和生活的世界切换,我们关于生活世界的经验也需要改变。 但是,在各种制度结构和习性势力的影响下,人们来不及调整和变化,总是用旧尺度应对新世界和新经验,它会犯错误,变得异常——用旧尺度理解新世界,在人们中是精神疾病患者的 本文计划讨论两个主题,一个是大学如何形成未来,另一个是未来如何形成大学 大学塑造未来,即大学创造未来,作为现代知识生产单位的大学对人类的未来具有决策意义。 未来形成大学意味着大学为未来诱惑和规定,实际上大学只以未来为方向 ; “德国现代大学之父”威廉·冯·博尔特从19世纪初开始在德国推进教育改革,他的教育改革和大学观是现代大学确立的基础和范式 (资料图) ; 今天大学的情况越来越令人担心了 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上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 wilhelm von humboldt )是在19世纪初规定的,其中最基本的是自由教育和自由学,两个是研究和教育的统一 今天大学也在重复这两个大体。 也就是说,努力重复了这两个大体。 世界各地的大学与它们反复贯彻的程度不太一样 但是洪堡教育理念的背后是他构建的古典主义“完人”理想 但是,属于这种自然人类文明的“完人”教育的理想受到巨大冲击,几乎无法维持。 迅速发展的技术工业已经彻底改造了人类的文明和生活世界,人类的知识体系正在迅速重建,但大学学科建设和教育方法不能跟进改造,不合时宜 今天的大学没有严肃指出,有些专家进入大学学习,毕业时可能面临着这个领域消失的不自然局面。 这完全有可能,是大学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文的主题是“未来的人与未来的学”,其实人的未来与学的未来是同一个问题,因为“学是大人”。 这就是我想从“学”开始的原因。 首先是“学” 要了解“未来之学”,首先要明确过去的“学”,过去的“学”有两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模仿之学”和“数学之学” 另外,无论是过去的“学”——“模仿之学”还是“数学学”,虽然没有过去,但它们被保存下来,依然是“未来之学”的组成部分 “学习”是人类的本能,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古今东西,人人都在“学习” 但是我认为“学”不一定是不言自明的 “学”的本义是“模仿”,第一种“学”是古典的“模仿之学” “学”是“模仿”,这在中西方都一样,对其他民族文化来说也应该一样 中文动词“学”的意思是“模仿”。 “习”从“羽到白”到“数飞也”的意思,是小鸟反复试飞。 可见中文“学”的原意是“模仿” 同样,古希腊语动词“学”( manthanein )首先与“模仿”( mimeomai,mimesis )有关 “模仿”是指“服从”。 是服从自然还是服从别人 在这个手工艺中是很平常的事。 我们是学习技术。 就是跟着师傅。 师傅连话都不说,徒弟自己看,跟着去。 但是,必须更深入、更具体地理解作为“模仿”或“模仿”的“学”。 否则,很难受到歧视。 什么是真正的“模仿”? 首先,我想指出,“模仿”是人的本能和本能,很普遍 古希腊人柏拉图鄙视“模仿”,认为那是低级行为,没有达到普遍的“相”和“理念”( idea )。 但是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反其道而行之,为了“模仿”的正名,“模仿”是天性(自然),人生中喜欢“模仿”,同时从“模仿”行为中得到快感。 本能是自然的,为什么是低级的呢? 其次,“模仿”是自然人的基本存在方法 “模仿”是劳动和艺术( techne )的本质,古希腊人就是这样理解他们的“艺术” 在这里,“模仿”决不是简单的机器拷贝,不是轻蔑的模仿,而是普通的日常行为或创造性的行为 人必须“模仿” 飞机的发明源于人类对飞行的向往和对鸟类的研究 (图像从 开始; mimesis.eu )第三,“模仿”传达了“技”( techne )和“自然”( physis )的亲密关系 “模仿”表示人类向自然学习,古典时代自然人的自然理解和自然关系,即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应的关系 古希腊医神希波克拉底说,医生的作用是成为自然的助手,帮助自然(身体)达到自己的目的。 就这些。 当然与把今天的人看作机器的医术观念不同 有人问“模仿”是古人的行为吗? 你今天还“模仿”吗? 当然,即使在今天的技术时代,我们成为理论化、科学化的现代人,也不得不承认人类日常生活和艺术活动的主体部分依然以“模仿”为中心 “模仿”不会消失或消失。 不仅是幼儿,孩子和青少年们也要“模仿”。 “模仿”的“学”多是我们所有人“模仿”,在“模仿”中学习,游戏、工作、创造。 简单来说,“模仿”至今仍是人类基本的“学习”方法之一 “模仿”的“学”是普遍的、持久的,但自欧洲近代以来,另一个“学”兴起,被技术工业占领世界,成为全人类的“学” 这种新的“学”是今天科学的典范“数学学” 作为“数”的“学”起源于古希腊,在别处得不到充分的发育 我知道柏拉图学园里的名言。 不要让几何学家进来。 这强调了数学(几何学)的重要性 这种意义上的“学”与“数”有关 根据20世纪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看法,“学习”的古希腊语动词manthanein不仅有“模仿”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与希腊语名词mathesis (学习、认知、经验)相关,后者是“数 更重要的是,作为“数”的“学”被作为认知前提。 我们的“学”是“3”这个“数”,不是具体的“3个东西”,比如3个苹果和3棵树。 或者,能学到的是完全抽象纯粹的“数”,具体的“物”是学不到的 如果有“数学”的前提,我们就能了解东西 这个“学”的古老是从古希腊传来的,直到现代才成为主流的“学” 古代数学(几何学和算术)向现代科学的转移可以看作是数学世界的建立 与古代科学有区别也有联系的现代科学具有数学特征,数学成为现代科学的基准,这是当时欧洲盛行的“普遍数学”( mathesis universalis )的理想 在最近几个世纪里,这个理想已经在世界上全面实现和展开 这里也提到了现代科学和古代科学的区别 起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与古代科学有什么不同? 特别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也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难题 这里我只想说两点 一是运动观有差异,古代科学和现代科学在运动观上有很大差异,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基于古典的自然观和存在感,在他看来“物”“位置”“空间”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比如亚里士多德说“空间是包含物体的边界”。 他把“空间”理解为具体而多样的东西,表明每件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和“空间”。 与此相对,牛顿和伽利略的现代科学的运动观基于现代形式和学校的存在观,他们将事物、空间、运动形式化并抽象化,将事物理解为质点,将空间把握为三维抽象化的绝对空间,运动不是基于“本性”的运动,而是质点的直线运动 总之,现代科学对自然和运动采取了一种方式——数学抽象 其二是形式科学的实验化 古代科学也产生了形式科学(几何学、算术、逻辑等),但还没有与实验科学结合,产生了来自希腊的形式科学(数学)是如何实质性化(具体化)的,也就是与实验科学结合的有趣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按照“本性”运动,重物体向下运动,轻物体向上运动。 如果两个物体一起落下,重的一定比轻的快 伽利略反对这个观点,认为所有物体的下落速度都是一样的,下落时间的差异是因为空气阻力,不是因为不同的内在性。 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伽利略做了有名的披萨斜塔实验 但是,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是否成功,非常有争议 一种说法是没有成功,不同重力的物体从塔上落下时不是绝对的,有很小的时间差 但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实验表明形式数学世界是可以实验的。 形式科学据此与实验科学相结合 这就是现代科学和技术工业,有今天数学最普遍的数学技术时代 (图像来自deepmind )那么,你如何理解今天人们热烈讨论的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 我的理解是,“深度学习”本质上是“数学学”的普遍化和极端化,也可以说是“数学学”的极端泛化,可以看作是现代“普遍数学”理想的实现。 令人担忧的ai (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了加速快速发展的轨道 几年前引起恐慌和热烈讨论的谷歌阿尔法狗( alphago )只是“弱人工智能”( ani )的代表,但进展惊人 最新的报道显示,机器人自制了人类无法理解的语言,人工智能进入了agi (强人工智能)的阶段,之后有asi (超人工智能) 到目前为止,通过“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一定会整体超过自然人类的智力 我们概述了历史上“学”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古典“模仿之学”和现代“数学学”。 “模仿之学”的原则与直觉/直觉、感性、诗意、想象、体验、理解、创造这些词语相关,我们很容易想象 “模仿之学”几乎是艺术人文的“创造之学” 表示“数学”的第一句话是抽象、理性、智力、论证、逻辑、证明、计算 我们也以理解“数学学”为首,数理科学实现“计算学”即可。 这种说法可能不严谨,粗糙简化的二元差异,但意义方向是确定的,符合实际情况 这么说来,“学”有模仿学、数学学、未来学三种 前两个“学”不难理解。 现在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基本学习方法。 但是“未来之学”很难理解和解说。 因为还在生成中,所以我们不能完全预测那个。 正如刚才指出的那样,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完成了“数学学”的极端化,有可能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有可能对“未来学”起到规定的作用,但不是“未来学”的主体和主体 如果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成为“未来学”,就已经成为彻底技术化的世界状态 人类确实面临着这样的风险。 也就是霍金的预言。 人类会被机器人毁灭。 确实,人类的“学”不断变异,“学”的文案和方法也经常变化,相应地有“人的变化” 人的基本格式和状态也可以分为自然人、理论人(科学人)、技术人(将来被计算化、技术化的人)三种 尼采说自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科学乐观主义产生以来,欧洲人成为了“理论人”。 进而在哲学-科学-技术工业时代,全世界的人类从“自然人”向“理论人”转变。 今天,我们正处于从“理论人”向“技术人”的过渡阶段。 这是我对未来人的想象。 (原载是《信睿周报》第四期,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