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30字,读完约12分钟

采访的印象是黄宇和的大名,我不太早知道 我不记得有一天读了三联版《三十岁前的孙中山》,对《黄宇和》这个名字印象深刻。 几个月前,同事报告了悉尼大学荣休讲座教授黄宇和院士想采访新书的选题,我对他说: <; 圣经>和<; 易经》即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十一”连休中大致读了一遍,让我感觉,这本书和《三十岁前的孙中山》一样,在细致的考证中很长。 而且,经过实地调查,不仅仅是“文献对文献”的考证。 没想到黄先生的同事正在度假,不能去约会。 所以我接受了这个采访。 我马上和黄先生用邮件联系了 他马上通知了日程,表示他在台北。 也有按计划举行的活动,几天内没能回复邮件。 然后,黄院士把台北的演讲状况转发给我,我知道他的身体状况,工作太累的话,他的身体就受不了了,脑子里会出现空白。 我担心他的身体和采访是否会顺利 但是,通过多次邮件交流,得到这三院士称号的老先生虽然年老体弱,但工作效率高,强烈感到考虑事件相当周到。 比如,确认他住的酒店的名字,他马上详细告诉你要找的路线和具体位置。 黄宇和在中山大学紫荆园 罗希摄提到采访的主题,我建议先谈谈他的个人履历和治学经验。 采访时间黄先生初步建议定在11月19日下午 他在邮件中说,国家档案局为他设立了名人档案,委托广东省档案馆收藏他所有的原稿、媒体采访等,所以采访的录音、拍摄的照片、发表的文件记录转发给他,广东省阿 这两年中我采访过一点,像黄先生那样坦率地提出这样的要求还是第一次 我可以回信,把录音文件整理成复印件。 他显然很高兴,马上回复邮件,把预定的下午采访改为全天采访,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计划。 从几点到几点,安排好,采访从到达广州开始到他住的中山大学紫荆园酒店,直到我回到上海。 他还指示说最好不要打电话。 电话一响,他的文章灵感就碍事。 另外,我可能再也找不到了。 所以,为了集中精力写文章,他有时会拔掉电话线。 对此我很兴奋,另一方面我觉得责任重大。 另外,老先生的身体受得了吗? “为什么要这么费事? 事缘我的右手很快就会进入frozen shoulder状态。 从那以后,我不能用双手打字写字。 我接触了中山大学的it技术人员,请他寻找合适的口述书制作软件 但是,即使找到了,试用也不一定成功 如果失败了,我的创作生涯也将结束 ”黄先生用邮件写道 更令人吃惊的是,1946年出生的黄先生有几个大的写作计划,如英语《孙中山全传》(四卷)、英语《孙文革命》、英语《盎格鲁撒克逊与华夏文明之战》(三卷)。 另外,他有写自传的想法,连书名都定下来了,被称为“从岬到天涯”。 但是他认为应该先公开保护我,自传排到了最后。 这就是他重视这次采访的原因 11月18日下午,我赶到黄先生睡觉的中山大学紫荆园,比约定的时间晚了10分钟到达,前台工作人员通知了我。 他为了感谢我这次“年轻”的远道访问,要求我在前台等他亲自来接他 几分钟后,我走到前台拐角,看到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老先生露出笑容,慢慢走过来,我马上是黄先生吧他点头示意,我弯下身来打招呼 近距离看,小黄脸色很好,心里的担心有点消失了 进他的房间,凉飕飕的——空调温度低,我有点不习惯,所以穿大衣。 黄先生说热的话容易烦躁,焦躁的话就不能集中精力工作。 现在他必须尽快埋头于研究和文章中 退休四年后,他出了三部厚厚的学术著作:《30岁前的孙中山》、《孙文革命: <; 圣经>和<; 易经》、《历史侦探: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由香港中华书局率先出版 小黄是广东番禺人,幼年和父母一起移民香港,普通话自学,有浓重的香港口音,比如带“之”读成“鸡”,交流有点曲折,但大致可以听懂。 他最初“诉说”了百度的新闻史密斯,询问后,他不太接受别人叫他“博士”,讲了应该叫“院士”的故事。 这是礼仪,特别是在国际上,如果不按照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习俗进行,有可能损害中华民族的面貌。 现在,“博士”在街上还没有找到员工,或者只是在餐厅洗盘子,他的著作是等身的,已经被选为院士——197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历史学院院士,2000年被选为澳大利亚国家社会科学院士 黄院士强调,这不是个人的“名分”问题,而是关系到民族荣辱的问题。 他多次提到“大我”和“小我”的区别,有时为了“大我”的利益可以牺牲“小我”的权益 黄先生说要看到他个人的正确消息,应该去悉尼大学黄宇和的官网或搜索“emeritus professor john y. wong”。 晚饭由黄先生做 在大聚园餐厅,他点了两道菜。 一个是蒸皖鱼,另一个是白烧秋葵。 他准备了包装箱,把吃剩的秋葵带回了酒店。 这种勤俭节约的作风,在短短几天的交流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剩下的东西一般保存在冰箱里,他说吃饭是为了包肚子,抽出时间写东西很重要。 我家很穷,初中的时候没在食堂吃过饭。 小黄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是在母校九龙华仁书院的食堂吃牛肉饭。 年,母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别被邀请回学校做讲座。 校长陈冈博士请他去餐厅吃饭。 他说他想在食堂和同学们吃牛肉饭。 那是他小时候觉得最好吃的。 遗憾的是,那天不巧没有提供牛肉饭,他到现在为止没能期待。 小黄当天结束了那天的事情,要求下午采访,他希望第二天早上看稿子。 晚饭后回到酒店,我根据备忘录用记忆整理,听一些录音整理,深夜把一些初稿发给了他的邮箱。 本来预定第二天早上7点到达紫荆园,我向小黄证明起床晚,8点赶到,继续采访。 结果,我9点左右到达紫荆园,心里有点动摇,但黄先生没有批评我 只是,他说他早上四点多起床,收到我的邮件很高兴。 之后,我对采访的初稿做了一点编辑。 有个别记忆不清楚的问题。 他问亲弟弟宇良。 小黄出身于穷人家,听他说话,这一生似乎很辛苦 他写学术著作,大部分时间没有得到经费援助。 我在澳大利亚申请了补助,但没有成功。 都是自掏腰包,在世界飞机上找资料,所以他很节俭,没有浪费。 没用过牙签,他也收集起来,以防万一 如果知道这种情况,我明天中午告诉他我请客 他爽快地答应了,安排好了18号晚上请客,19号午饭请客,晚饭弟弟宇良请客,21号中午请客。 19日中午十几个人还在游乐园的餐厅吃饭。 点的3个人菜是盐水芯、广式烤鸭、肉蓉杂菌煮的菜,还加入了铁观音。 小黄很熟悉餐厅的员工,他开玩笑地说:“我请客。 他会把钱埋起来。 “他在公园能打88折,总共花了96元。 剩下的菜要自然打包。 19日的晚饭还计划在聚园吃饭,在从紫荆园酒店出发之前,可以把秋葵和盐水芯放在包装箱里,节约饭盒的钱。 在学术方面,黄先生当然细心,精益求精 小黄每天的工作都有细致的安排,像工厂的进度条一样正确 他通常四五点起床,先查邮件,解决相关事务,没有邮件,就投入著述。 六七点去户外散步,打太极拳,然后回酒店苦役。 10点去操场运动,最常见的动作是拉胳膊(双手握住最上面的扶手,两脚悬空),推腿。 然后吃了中国菜,冰箱里有残留物,买了热饭,送走了。 然后午休; 下午一点工作,傍晚散步,打拳然后吃晚饭; 八点打拳后睡觉 像这样循环往复。 这是老黄的一天 黄宇和在挽胳膊 罗希拍摄于19日上午,和他一起锻炼,拍了拉着他胳膊的照片。 第二天,他看了照片,发现没有拍到两脚悬空的情景,要求我再拍一次。 21日上午10点,我们一起拍照。 他挂在栏杆上,笑容满面。 他说,如果前面的照片被说是假的,我们很难辩解,所以拍全景,毫无疑问。 他强调说话需要讲证据,这张脚悬空的照片就是证据 谈论相关事件时,他有时从笔记本电脑上调用照片、录音和视频,说明他说的是实话。 他笑得很好,说广东省档案馆留下了他所有的“犯罪记录”,准备调查子孙后代。 这次采访总体上很顺利,但让我对历史研究本身有了一点思考。 读书的印象是人不能读书 黄宇和在投入孙中山研究之前从事鸦片战争研究。 他的博士论文于1976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198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4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再版。 即《两广总督叶名琛》 很多媒体转载的顺口溜《不战不守,不死,不卸》,简直是叶名琛施加的魔法 但是,黄先生深入爬各种文献,基本全面肯定叶名琛的对外谈判,做出了与历史教科书完全不同的评价 黄先生反复申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叶名琛一点也不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逊色,但后世这两位钦差大臣的感想、评价有着天壤之别,真的值得国民深思。 生命不断,研究不断,随后黄院士出版了《鹉梦》[deadly dreams: opium,imperialism,Andthearrowwar ( 1856-1860 ) In CINA ]一书,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更 从1979年转移到孙中山研究,黄院士先后出版了《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中山先生与英国》《孙逸仙在伦敦,1896—1897 :三民主主义思想探源》等专著,近年来,两部砖常规大书:《30 老黄研究的一大特色是极其重视对微观细节的考察 例如,在《30岁前的孙中山》一书中,孙文出生的房子是青砖大房子还是泥砖蜗牛房子,幼时和姐姐山打柴的是村南金槟榔山的山顶,还是村北犁头的山腰,孙文从澳门到檀香山是英国人的船还是葡萄牙 在老黄眼里,这些小事不是宏观的,实际上有助于处理很多宏观的问题 令人吃惊的是,黄先生考证了孙中山是广府人还是客人的身份 我刚大学毕业,有一位老师开课介绍客家研究,洪秀全,孙中山都是客家,夸张地说,中国近代史是客家的活动史 其中“孙中山是客家”的观点来自香港大学讲座教授罗香林,黄宇和对此进行了详细研究,指出这是移花接木的术,切实积累子虚乌有的“证据”,成为人云亦云的“历史”。 据说黄先生揭露了这个神话,使客家不愉快。 说到《孙文革命》,黄先生不得不将《圣经》和《易经》这本普通人看起来与风马牛不相及的古典楔入孙中山的思想,称为孙文研究的“革命”。 但是,黄先生的“革命”效果如何,还有待学术界的探讨和时间的验证 孙文说:“知道革命真理的人,大部分来自教会 小黄通读了孙文的所有着作后,说:“我注意到他训练人的时候多,虚心教书的时候少。 是“圣经”般的救世主的姿态,自以为是”,也就是章太炎所说的“伉直自圣” 《圣经》对孙中山的影响确实不容低估 那么《易经》呢? 黄先生说出了“汤武革命,顺利服从人”的话,认为孙文是与“圣经”的本来目的“献身”相对应的“武士”,结果,行动上超越了“易经”的比较被动的“应人”,积极地成为“武士” 有趣的是,黄先生用《圣经》和《易经》来比喻孙中山走向革命的岁月和中西思想文化之间的矛盾。 不仅如此,黄先生借此隐喻分析了孙中山生命中的三段爱和三位女性:与卢慕贞的契约、与陈纳粹芬的爱、与宋庆龄的爱。 暂且不论黄先生的观点是否可信,至少看起来很特别,充满了creative thinking。 更令人吃惊的可能是《孙文革命》的第十八章 黄先生说:“孙文最深刻地反省《易经》的是,让国民单方面地、选择性地扮演《易经》中的《汤武革命》的语言而繁殖的心理学矢志创造皇帝的梦想,代替当时的皇帝自己坐龙椅。 因此,在黄先生的笔下,孙文革命是为民众谋福利,“公开天下”,反对孙文,和孙文建立竞争关系,都是为了个人的私利,穿着黄袍坐在龙椅上。 例如,与孙文合谋于1895年在乙未广州起义的杨衢云率先成为“皇帝”,与孙文革命的郑士良是“打算推翻清朝政府,但他们自己的意识形态依然非常古老”,还是坐江山一套? 辛亥革命的功臣黄兴也是如此——“黄兴之参加革命,首先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所以,当他意识到孙文进行的利民革命不利于他自己的利益时,自然就对抗了孙文。 “最糟糕的是陈炯明”,黄先生直接引用孙中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因为陈炯明作为皇帝来协助革命。 “陈寅恪说,治史作为“神游冥想”,“与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只有理解其苦心的孤诣,才能达到“理解的同情”。 小黄的论断是否有道理,笔者对这段历史研究不足,害怕妄言,请好好告诉我。 (本文最先发表在《北京青年报》年12月18日《周学术》上,题为“我是微观详细的考察者”——有名的中国学者黄宇和院士近距离印象记”。 情报被允许转载。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来源:彭博新闻网

标题:时讯:孙中山研究专家黄宇和院士印象记:活脱脱一个苦行僧

地址:http://www.pks4.com/ptyxw/15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