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20字,读完约5分钟
2011年,日本经济遭受全面亏损,但日本大型企业在华业绩却逆势上升。如今,将重要的业务部门转移到中国已经成为日本企业自救的重要战略,而中国市场为日本制造业的调整提供了舞台。当日本公司计划转移到中国时,联想正在考虑将一些个人电脑生产线转移到德国,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已经公开表示,他希望苹果产品能在美国生产。 显然,电子制造能力的双向流动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后工业时代,中国的it制造业将面临从“系统”到“智能”的转折点,大规模制造正逐步向个性化制造转变。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入高端制造业领域是必然的。根据《经济学人》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全球电子制造业正面临第三次大变革。这一新趋势无疑是对中国it制造业的一次巨大考验。[点评] it制造业产能双向流动[点评]夏普目前面临六大困境,如日元升值、企业税率、自由贸易协定、劳工限制、环境限制、电力短缺等。夏普目前的状况只是日本信息技术企业目前所面临困难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一年里,日本的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在全球市场上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日元的快速升值严重影响了其全球竞争力。因此,夏普正积极寻求自助法则,回顾以往的单打独斗模式,现在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在日前举行的中国业务推广吹风会上,夏普董事长表示,中国将成为夏普最大的海外市场,今年的销售目标将达到600亿元。 在中国市场,今年3月,联想集团宣布将把部分商用电脑产能从中国转移到日本,以缩短交货时间、降低运输成本和风险,并提升其品牌形象。三个月后,市场再次传出消息,联想集团正考虑在今年夏天之前将一些个人电脑生产线转移到德国的工厂。与此同时,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公开表示,他希望苹果的产品能在美国生产。 大规模生产能力从日本到中国、从中国到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双向流动是否表明信息技术制造业正面临第三次大变革?这个话题几年前还是一个幻想,现在逐渐变成了现实。据了解,由于欧元对人民币持续贬值,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被削弱,许多欧洲企业将电子产品订单转移到东欧等地。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产地和销售。所谓“原创销售”是市场转型的一个方向。企业可能会把在美国市场销售的最好的产品线放到美国生产,而把在中国销售好的产品放到中国生产,这是一个优化的过程。这种传统商业模式重新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不断上升,这使得中国制造业的价格优势减弱。因此,信息技术制造能力的双向流动已成为必然趋势。 中国的it制造业正面临着“智能制造”转型的考验 根据日本官方网站近日发布的中国it市场规模趋势预测数据分析,中国it产业规模扩张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消费者对it产品的需求正在增加。第二,政府颁布了“十二五”规划。从市场驱动的角度来看,制造商和消费者都更关注价格水平,而政策驱动更像是市场的催化剂,这也反映了中国制造业的“弱势”。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it制造代工企业,鸿海集团可以说是中国it制造业的代表。董事长郭台铭认为,从“制造”到“智力创造”是中国it制造企业走向全球的发展竞争力。郭台铭表示,未来鸿海集团的增长模式将从“工厂-技术-贸易”转变为“贸易-技术-工厂”。富士康过去只建工厂,但在未来,它将寻求将其业务从主要制造业务转变为专注于R&D和商业,专注于中国大陆市场,关注消费者服务。 虽然“中国制造”在双向流动趋势中仅扮演“本地化组装”的角色,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仍使“中国制造”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后工业时代的“智能”转折点即将到来,产业升级进入高端制造业已成为必然。 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力瓶颈需要打破 新一轮全球制造业竞争和转移已经开始。郭台铭认为,欧洲和美国不适合制造,中国大陆将是最终的赢家。然而,目前,随着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业的价格优势正在下降。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把中国制造业转变为中国的“智能”制造业,首先必须突破劳动力瓶颈。 廉价劳动力曾经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现在的劳动力不像过去那么庞大和廉价了。2011年,经过通胀调整后,中国民营企业的城镇劳动力成本增长了12.3%。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就业短缺。中国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力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富士康为例。富士康将把大陆员工的月薪调整到4000元以上,幅度为82%。其他it制造企业必须紧跟这一战略,大幅提高工人工资。除了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燃料价格和高昂的物流成本也推高了中国的it制造成本。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根据目前中国劳动力和运输成本的增长率,北美和中国的成本效率将在五年内持平。 随着成本的上升,中国it制造业的竞争优势面临挑战。因此,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生存的唯一途径是提高生产率。质量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是企业转向自动化,尤其是高科技的主要驱动力。对于想在全球竞争的中国企业来说,自动化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必要途径。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产业升级和进入高端制造业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