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1字,读完约3分钟
春节前,上海的小李遭受了一次巨大的损失。他选择了一家物流公司,并把一台在年会上获奖的索尼电视送回了他在新疆的家乡,但它在他父母手中变成了康佳电视。
小李没有填写电视品牌和投保金额,“换包”案成了“冤案”,无处申诉。
快递公司的监管漏洞为这类事件提供了空。而“霸王条款”让消费者遭殃。
有许多类似的现象。春节期间,王女士在网上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收到货物后,快递员说应该先签检验单。但是签字后,我看到产品坏了,所以我不得不理赔。他们说,在发送易碎物品之前,他们不会对运输过程中的损坏承担违约责任,否则他们不会被发送。王女士找到了另一家快递公司,想把它送回去。后者说她不会送易碎的产品。
张先生直截了当地告诉本报,“这是很难防止的。”他说,没有多少快递公司让人放心。他曾经派两个中国人到天津去给朋友,而对方只收到一个;我在情人节之前送了一份礼物给我的女朋友,却在三月份才收到。
最近,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知名快递公司起诉了其三名员工。去年春节至今年5月,三人共六次拦截快递包裹,并调换手机、保健品、珠宝等物品出售赃物,查获近4万元。
在今年央视“3.15晚会”开幕之前,快递在消费者投诉领域或行业的前十名中排名第二。消费者最常见的投诉是快递邮件延误、丢失和损坏、价格不透明、索赔困难、检查前签名、拒绝送货到家等。
投诉年复一年地被提起,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快递业正处于成长的困境中。
“快递的需求近年来增长迅速,直接考验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一家私人快递公司的管理人员告诉本报。
网购带动的业务量越来越大,已经超过了网络规模扩张的速度。在节假日或恶劣天气期间,由“仓库爆炸”引起的“快递”往往会转变为“慢递”。
它不是一天形成的。管理层坦率地表示,有很多快递公司,价格受到抑制,很多公司的利润都是小空,这抑制了网络和规模的扩张。
这也与商业模式有关。国内快递企业大多采用特许经营制度,质量控制一直是个难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申通、童渊等民营企业都通过加入进行了扩张。现在他们的网络遍布全国,年营业额达几十亿元。然而,他们的总部只是一个松散的管理机构,运单的预付款是主要收入。如果当地门店需要总部建立中转配送中心,他们将支付中转配送费用。
加盟商确实对快递和价格负责。他们购买自己的车辆,招聘员工或分包其下属网站,一些网点甚至将定价权委托给网站承包商。
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表示,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业务风险小、投资少、扩张快,但很难控制加盟商的执行力和信用水平。
国家邮政局制定了《快递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和《快递业务操作规范》,明确规定了快递企业的注册资本和从业人员资格。徐勇建议加快快递信用体系建设,以保证金制度保证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