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17字,读完约5分钟
华为董事会成员、业务部总裁徐文伟透露,华为2011年的收入增长了11%。华为2010年的收入为280.5亿美元。根据这一计算,该公司2011年的收入应该在311.5亿美元左右。目前,全球电信设备制造业排名第一的爱立信2011年收入为345亿美元。华为和爱立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到10个百分点以内。
华为的全业务运营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尽管华为的年度报告要到4月份才会发布,但华为披露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华为与全球第一的爱立信之间的收入差距在2011年进一步缩小。华为表示,由于移动设备出货量和业务的增长,华为已经实现了预期的利润目标。据报道,华为2011年约三分之二的销售额来自电信设备制造,大大超过了爱立信去年在该领域的收入。
华为董事会成员、企业业务部总裁徐文伟透露,华为企业部2011年的收入为38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商业计算服务的销售上,约40%的销售额在中国市场,重点是扩大其在欧洲和中东的影响力。
高德纳的报告显示,华为是2011年第四季度增长最快的手机制造商,在全球安卓手机制造商中排名第四。华为的智能终端和全业务发展战略聚焦于企业网络市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华为抛弃了孩子,最终成为了王子,而爱立信则完全不同。2011年,爱立信终止了其在移动终端领域的发展,并宣布将专注于移动宽带和服务。在移动基础设施方面,爱立信的市场份额从32%上升到2011年的38%,是第二名的两倍,优势明显。从爱立信的发展战略来看,很明显他已经发现自己不擅长终端业务,所以他选择了放弃。爱立信将索尼爱立信50%的股份出售给了索尼,这是放弃终端制造的证明。
2011年,全球通信设备供应商的竞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老牌电信制造商摩托罗拉被正式分拆,爱立信终止了其在移动终端领域的开发,并宣布将专注于移动宽带和服务。诺基亚西门子大幅裁员,Alang面对整合困境宣布裁员,中兴采取整合运营。
终端和企业业务成为新的引擎
2011年,华为全面拓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市场,深化企业业务,围绕客户需求开展终端和企业业务创新。
在全球电信业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传统电信设备厂商正在探索转型之路。终端战略延续了中国设备制造商的荣耀。终端已经成为华为和中兴(000063)等中国设备制造商战略转型的支点。为了进一步推动终端业务的发展,华为表示将在未来建立电子渠道。截至去年年底,华为终端的全球销售收入达到6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0%。终端出货量超过1.5亿台,同比增长30%。其中,智能手机同比增长迅速,出货量超过2000万部。在企业业务领域,销售订单达到38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占40%,终端和企业业务收入占华为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根据现有数据,华为的战略转型已经取得初步成功。
从爱立信的角度来看,爱立信已经停止了移动终端的开发,并致力于服务转型。2011年第四季度,爱立信全球电信专业服务业务实现了32%的高速增长,成为爱立信2011年财务报告的最大亮点。然而,由于全球经济低迷等因素,爱立信的收入增长已经放缓,华为可以进一步缩小其差距。虽然爱立信不会像诺基亚西门子那样大规模裁员,但总的来说还是遇到了一些发展障碍。这给华为带来了更多迎头赶上的机会。
优化收入结构,关注未来趋势
华为和爱立信在电信市场上针锋相对,但2011年的收入结构表明,这两家设备供应商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和转型。尽管华为去年的收入进一步缩小了与爱立信的差距,但这种“看起来很美”的局面并非无懈可击,华为和中兴等国内设备供应商仍需保持警惕。
爱立信选择放弃终端,这是华为取得重大突破的机会。虽然收入差距正在缩小,但从收入结构来看,总体差距仍然很大。华为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设备制造。未来,这个领域的利润会越来越低,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前景会令人担忧。;相反,爱立信60%以上的收入来自it服务业务,利润高,前景好。
为了转型,爱立信、思科等国外设备巨头纷纷转向it服务,it服务的利润远高于终端设备制造,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也更强。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中国设备制造商未来需要优化业务结构。华为终端设备市场发展迅速,但网络设备的市场份额远低于爱立信。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爱立信仍是网络设备市场的领导者,仅其移动基站的销售额就是诺基亚西门子和华为的两倍。虽然转型的方向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最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追求更高的利润,获得更大的市场。相比之下,中国设备制造商需要提高他们的软实力。在业务方面,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企业业务、云计算和智能管道解决方案。
目前,华为在消费终端领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如果其电信思维不能及时调整,其未来的发展仍将困难重重。就手机领域而言,华为手机销售长期以来完全依赖运营商渠道,导致华为自身渠道和社交渠道严重缺乏覆盖。在华为2011年的手机销售中,65%是基于运营商渠道的销售进行定制或捆绑的,只有35%是通过零售渠道分销的。即使在中国本土市场,消费者仍然不熟悉华为品牌的手机。
对于华为来说,要对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有敏锐的判断力,优化收入结构,注重软件和服务的开发,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