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54字,读完约5分钟
神州电脑正在为第四次ipo努力工作。
《时代周刊》从创业板发行监管部门获悉,神舟电脑最近再次提交创业板上市申请,目前正处于初审阶段。
这是神舟电脑第四次提交ipo申请。此前,它的三次应用都以失败告终:2005年,神舟电脑计划在香港上市,最终搁浅;2008年,对深圳中小板的冲击再次失败;2011年3月,神舟电脑的创业板上市申请仍未获批准。
低增长、长期低价路线导致低利润率和典型的家族企业,这是导致其上市被拒的重要原因。
在cmnet行业联盟秘书长李易看来,神州电脑可能无法第四次提交ipo。神州电脑不是主流电脑制造商,规模也很小。“即使上市成功,如果不及时改造,神舟电脑也很难恢复。”他告诉《时代周刊》。
“坚忍不拔”的吴海军
根据公开信息,早在2005年,神舟电脑计划在香港上市,寻求筹集50亿港元,但最终搁浅。一般认为这与当时公司频繁的人事变动有关。
2008年初,神舟电脑宣布将冲击深圳中小板市场。然而,当时金融海啸肆虐,全球资本市场暴跌,a股遭遇股市崩盘。其上市以失败告终,但由于当时大量裁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三年后,2011年3月,神舟电脑再次转移到创业板。但这一次,“打击”更大,创业板直接拒绝了神舟电脑的上市申请。
审核委员会否决的原因是神州电脑招股说明书中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公司净利润与经营现金流存在明显差异;二是未能合理解释存货周转率逐年下降,而毛利率逐年上升的现象;第三,公司2010年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计算机备件的销售,这可能对公司的可持续盈利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当时有分析师指出,创业板的定位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重点支持“两高六新”企业。两高意味着高增长和高科技含量;六项创新涉及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神舟电脑显然不符合要求。
此外,创业板上市公司必须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吴海军和她的母亲吴记领控制着神州电脑90%以上的股份,这是一家家族企业。
当神舟电脑第三次未能上市时,业界认为它永远不会与资本市场挂钩。然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神舟电脑第四次提交了ipo申请。
为什么吴海军如此执着?
“如果神舟电脑想要上市,就必须进行改革并纳税。偷税漏税是行业中的一个潜规则,因此有必要补税以编制财务报表。它前后花费了数千万美元,而吴海军不愿意上市。”李易认为,许多中国企业家都有上市情结。
在他看来,神舟电脑必须改造,否则它会死。“国内个人电脑行业还能玩吗?方正放弃了个人电脑业务,同方和长城已经放弃了零售业务。那么神舟电脑继续玩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如果价格很低,那么现在每个人都是价格屠夫,而惠普和宏碁的产品非常便宜。”根据李易的分析,如果神州电脑想要转型,它需要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大量资金来帮助其改变主营业务。
“神州电脑是一个家族企业。创始团队和高管的待遇相当低。它一年到头都比同龄人低很多。它承诺上市后进行补偿。因此,为了实现手中的期权,高管们必然会给吴施加压力。”神舟电脑北京分公司的一名员工告诉记者。
根据神州电脑去年的招股说明书,公司计划在创业板发行8100万股,募集资金将用于昆山笔记本电脑R&D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4.99亿元,以及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项目。
未来并不乐观
2001年8月,吴海军成立神舟电脑有限公司..“4998元,神舟本4号电脑被带回家”,当联想本4电脑的价格高达8000元时,吴海军把矛头指向了国内电脑的老大联想。
从那以后,神舟电脑一直以其低价策略“猖獗”。2003年,神州家用台式电脑的销量在中国排名第二,年销量为50万台。在随后的笔记本时代,神州电脑也一举超过了国内竞争对手,如方正、清华同方、海尔和tcl,仅次于联想。
美好时光不会长久。随着个人电脑行业的持续衰退,神州电脑的高速增长戛然而止。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神舟电脑一直采取低价策略,虽然增加了市场份额,但其毛利率低也使其盈利能力有限,这也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和品牌声誉的提升。
据公开信息显示,神舟电脑2010年的毛利率仅为6.31%,其产品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此外,它过于依赖国家的优惠税率,税率和进出口政策的变化将极大地影响其利润。
此外,拒绝改变也是神舟电脑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当ipad流行时,神舟电脑仍然主导着传统的个人电脑和上网本。虽然它已经推出了平板电脑产品,但显然为时已晚。
“个人电脑行业正面临着‘关门大吉’的惨淡局面。而以个人电脑为绝对主业的神州电脑,如果要上市,又能向投资者展示什么投资价值呢?”李易认为,神舟电脑更难提交ipo申请。
“上次独立选举委员会拒绝了其上市申请的三项要求,难道不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吗?毛利和库存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神州电脑在中国的存在对行业和消费者没有影响。这样的公司上市是不公平的。那些被审计委员会解雇的公司可以重新提交ipo申请。”李易笑着说道。
截至记者发稿时,神舟电脑的秘史余馨仍未回复记者关于神舟电脑第四次ipo融资是否为企业战略转型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