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0字,读完约3分钟
目前,中国的消费互联网非常发达,但工业互联网尚未形成气候。推进中国制造业资源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中国的制造企业突然觉得世界变了,那些摸索了几十年的企业家突然不知道该做什么和怎么做。金融危机的浪潮还没有穷尽,产能过剩的台风已经接踵而至;互联网掀起了巨浪,制造舢板在波涛之间航行。
从网络经济时代制造业的最终出路来看,选择通过引进或自主开发一些新技术和产品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传统路径,只有一半是正确的。中国制造企业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进步对产业升级的贡献,还要重视业务变革和运营模式演变对产业升级的巨大牵引。由于当前全球制造业转型不再仅仅由产业技术升级这一单一因素所驱动,而是由互联网和物联网这两大基础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业务形式和运营模式的演变所驱动,以接近“零边际成本”的产业转型浪潮正在猛烈冲击传统制造业基础。
在日益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工业世界中,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将渗透到制造业的所有关键领域和环节。广泛的深度协同制造、所有权之外的资源共享、高度自适应的物流、周到的生产服务、通过用户体验进行营销,以及便捷、快速和低成本的交易环境,可能会淘汰在工业经济时代自然成长和繁衍的制造企业。当然,如果使用得当,互联网还可以用来提升传统制造企业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人才优势、资本优势和市场优势。
目前,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正在从工业3.0时代向工业4.0时代过渡。工业4.0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以及生产服务和消费服务的集成。这些特征只有通过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的合作才能实现。目前,中国的消费互联网非常发达,但工业互联网尚未形成气候。然而,由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大型制造企业牵头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如果中国的大型企业现在不开始建设中国的工业互联网,一旦其他国家的工业互联网形成气候,中国的传统制造企业只会被动地融入其他国家的新工业体系。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和刚刚通过的《互联网加指导意见》,正是国家为避免这种被动局面,促进形成以产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发展新形式而采取的战略措施。不久前,我们推出了航天云网络,旨在打造一个线上和线下资源共享、能力协调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中国制造资源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目前,中国制造业拥有各种形式的并行工业1.0(机械化)、2.0(电气化)、3.0(自动化)和4.0(智能化)。只有工业4.0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的实际需要,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了与时俱进,中国制造业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因地制宜,全方位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作者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