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3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毛伟明在201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于今年11月底完成。
毛伟明强调,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但自主品牌的机器人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需求。2014年,自主品牌机器人在中国的销量为1.6万台,但主要集中在三轴和四轴低端机器人,高端机器人主要依赖进口。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可包括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主要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以及鼓励国内机器人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保障措施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韩娜告诉《国家商报》。她还认为,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应该避免产能过剩。
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据报道,2013年,机器人在中国的销售规模达到3.65万台,同比增长41%,占全球销售额的20.5%。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55%,约占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然而,尽管中国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处于井喷状态,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很大,但并不强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陆铁在他的前一篇文章中提到:“以工业机器人为例,目前中国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如精密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和高性能驱动器等大部分依赖进口,这些部件占总生产成本的70%以上。其中,75%的精密减速器由日本垄断,国内高价采购占生产成本的45%,而日本仅占25%。在中国购买核心部件的成本已经高于国外同类机器人的整体价格。在高端机器人市场,不可能与外国品牌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2025”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广的重点领域之一。规划明确了中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十年的发展重点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开发工业机器人本体及关键零部件系列产品,推进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和应用,满足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二是突破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智能机器人,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机器人产业路线图和机器人产业“十三五”相关工作也在稳步推进。这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机器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高产业化能力。
机器人企业面临洗牌?
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在国务院政策简报上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有五六百家企业开发和生产机器人。”此外,记者发现,截至2014年底,已有70多家上市公司收购或投资机器人和智能自动化项目,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甚至超过4000家。
科技部副部长曹建林也表示,除了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所的一些中型企业外,中国基本上没有大型企业,大部分都是群众创业、创新发展的小企业。
然而,目前中国大量的中小机器人企业却野蛮成长和盲目扩张。相关业内人士指出,在中国的中小型机器人企业中,投机测试者多,稳健投资者少;技术开发的模仿者很多,但突破性创新者很少,他们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缺乏核心技术。中国90%的机器人企业规模不到1亿元,一些业内人士预测,未来5年,95%的机器人企业将面临洗牌。
韩娜也有类似的观点。她对《国家商报》记者表示:“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应重点突破技术、市场培育和支持手段,避免走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老路。”
此外,“我们应该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在国家层面,要集中资源攻关,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层面的限制,培育和发展国内自主品牌。”汉娜说。
记者还注意到,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前发布了《关于促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具体发展目标,即培育3至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至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份额提高到4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