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2字,读完约5分钟
近年来,监管当局对银行员工的合规性监管越来越严格,银行管理者应该收紧合规性的约束。据《证券日报》记者初步统计,截至今年10月中旬,在中国保监会发布和披露的行政处罚中,与任职资格相关的罚款有123项,其中102名银行员工被取消任职资格,绝大多数来自银行分支机构,主要是各银行分支机构的董事。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约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银行合规管理需要把握风险,落实好政策,其执行者和重点主要是机构员工,包括董和普通员工,而非正规员工甚至道德风险是银行风险的重要来源。因此,加大对员工的处罚力度是防范金融风险和实施监管政策的重要手段。
102名银行员工被取消资格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自今年年初以来,已有100多名银行员工被取消任职资格,其中大部分是银行分行的经理,另有21名员工因任职资格未获批准而因履职受到处罚。
在记者统计的上述人员中,半数以上被农村金融机构罚款,涉及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银行等机构。据记者统计,被取消资格的102名银行员工主要来自70家银行分行:取消资格人数最多的是农村商业银行,有24人,涉及19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紧随其后,23人被取消资格,涉及12人;村镇银行排名第三,14人被取消资格,涉及9家银行;十家城市商业银行被取消资格,涉及四家城市商业银行。从具体数据来看,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红塔银行今年被罚款最多,达到6人。在农村信用社,有两家银行,每家有四个人被罚款。
从各省来看,云南省因不合格而被罚款的银行从业人员最多,达到15人;贵州省有10个,福建省有9个。
严整重罚已成为金融监管的指导思想。近年来,银监会除了对机构进行处罚外,还加大了对银行相关责任人员的处罚力度。值得注意的是,在记者统计的罚款中,金融机构许多分支机构的“最高领导人”也因失职或积极参与违法活动而被取消终身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
根据公开数据的初步统计,据《证券日报》记者报道,在被取消资格的102名银行员工中,共有10人被终身禁止在银行业工作,23人被终身取消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资格,6人被终身禁止和取消资格。
为什么监管机构今年增加了对机构负责人的处罚?董希淼告诉《证券日报》,这是在强监管、严监管形势下的一种做法,加强检查和处罚是严格监管的具体措施之一。此外,在行政处罚方面,对机构和个人实行双重处罚,可以对个体从业人员产生更大的警示和威慑作用,有助于从源头上更好地控制风险。
信贷业务违规仍然是“高发区”
此外,记者发现,在今年银监会对银行业的罚款中,处罚决定直接写明处罚对象是银行(主要是分行)行长(副行长),罚款至少有70笔。什么因素导致他们受到惩罚?记者梳理了以下“关键词”,包括信贷业务、违规住房贷款、内控管理不到位、非法收受他人贿赂等。
根据罚款统计,《证券日报》记者发现,信贷业务是最常见的被处罚原因,包括违规放贷、贷后管理未尽职、贷款“三查”未尽职等。此外,对非法房地产贷款业务的处罚很多,如发放虚假抵押贷款、非法发放房地产项目建设流动资金贷款、非法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贷款等。
例如,今年1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新疆监管局对取消高级管理人员资格和终身禁止营业的五名行长(副行长)进行了严厉处罚。违规原因是信贷业务未能在贷款审核中尽职尽责,员工异常行为调查未能尽职尽责,信贷业务内控管理未能尽职尽责等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行为。
今年7月,齐齐哈尔银保监分局开出三张罚单,并对一家村镇银行的两名工作人员处以终身取消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资格的处罚。原因包括“对克山润生村银行贷款的三次调查”。“认真尽职,变相过度集中贷款承担领导责任。”
“对房地产相关住房贷款的检查和处罚越来越多,尤其是今年。”董希淼告诉记者,首先,主要原因是银行的住房相关贷款比重较高,随着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加强,风险会更大。其次,住房贷款中存在一些违法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很多。此外,加强对住房贷款的检查和处罚也将有助于促进更好地落实无投机住房的定位,今年增加的处罚还包括防止资金违规进入住房市场。
近年来,监管部门除了加大处罚力度外,还不断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强化相关监管政策的出台,从机制上防范各种风险的发生。最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先后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保险机构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补救办法的通知》、《关于银行业保险机构规避员工履职行为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办法(征求意见稿)》三个通知,在监管层面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