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70字,读完约2分钟
在伶仃洋和珠江口使用多种智能施工设备和系统,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超级工程”深中航道更快恢复工作,并利用效率重获时间。 在伶仃洋和珠江口沿岸使用多种智能施工设备和系统,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超级工程”深中航道更快恢复工作,并利用效率重获时间。
深华通道是“十三五”规划的一个重大项目。该跨海通道工程集“隧道、岛屿、桥梁、水下通信”于一体,全长24公里,连接深圳和中山。预计到2024年建成通车。
在伶仃洋的牛头岛上,机器轰鸣。这是中深通道工程的沉管预制厂。智能浇注系统是在巨型钢壳沉管底板上精确浇注自密实混凝土。
中深通道管理中心岛式隧道项目管理部工程师杨涪林表示,传统的混凝土浇筑设备有电动和液压两种,但仅适用于裸露区域,不适用于钢壳浇筑。另外,传统的浇注方法依靠工人辅助浇注,难以保证浇注质量。
该自主开发的智能浇注系统解决了浇注稳定性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传统浇注生产线需要1000多名工人,而智能浇注只需要300多名工人。”杨涪林说。
中深通道沉管隧道是世界上第一条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其截面宽度比港珠澳大桥沉管宽8米以上。为此,工程师们对沉管预制厂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了传统生产线,开发了核心设备,实现了向“智能工厂”的飞跃。
"现代手段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恢复生产的时间."深交所渠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宋表示,该项目将充分发挥智能化建设的优势,减少现场操作人员数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在珠江口的马鞍山岛上,直梁工厂繁忙而有序。混凝土箱形梁正在这里生产,用于中深通道的桥梁工程。通过十多项技术的集成和创新,箱梁预制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项目工程师沈达威表示,智能施工技术涵盖了混凝土箱梁预制过程的各个环节,预制效率从传统的10天/件提高到7天/件。与传统的制梁厂相比,所需工人数量减少了30%以上。
在智能化、智能化建设的帮助下,中深渠道工程全面恢复。已有6000多人抵达,占重返工作岗位总人数的90%。目前,各施工标段正在有序推进,预计第一段沉管将于今年内完成浮运沉管。(记者田建川)
责任:吉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