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53字,读完约5分钟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高德纳(Gartner)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经过连续10个季度的增长,2012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机终端用户销售额达到4.191亿部,首次出现下降,同比下降2%,而同期中国市场下降6%。 今年第一季度,手机巨头的排名也发生了变化。三星以20.7%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而诺基亚以巨大的基础排名第二,苹果以7.9%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在中国市场,在国际厂商争相蚕食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厂商纷纷进入手机市场,国内手机厂商的囚徒困境日益加剧。 2012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机销量首次出现萎缩,与2011年同期相比,全球终端用户手机销量下降了2%,至4.191亿部。亚太地区对手机的需求三年来首次下降。在智能手机市场,2012年第一季度,安卓占据了智能手机销售额的一半,市场份额的56.1%。苹果的ios排名第二,从2011年的16.9%上升到22.9%。与此同时,根据高德纳和其他咨询公司的数据,三星在2012年第一季度以20.7%的市场份额引领了手机销售。 2012年,缺乏能够刺激手机市场消费的新机型成为销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从全球来看,主流制造商缺乏新产品是导致需求放缓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内,消费者正在等待本季度或下季度推出更先进的智能手机型号,因此他们都对需求持观望态度。 高德纳(Gartner)首席分析师安舒古普塔(anshul gupta)表示:“亚太地区市场需求的下降导致全球移动设备销量大幅下滑。通常,在第一季度中国农历新年的影响下,亚洲的销售情况是最好的。今年第一季度,由于领先的手机制造商没有推出新产品,用户推迟了他们的手机升级计划,用户期待稍后推出更好的智能手机。 互联网厂商大举进入市场,市场在混战中升级 从手机销量的下降可以看出,主流厂商的产品更新周期变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手机行业面临的同质化发展困境,缺乏革命性和创新性的产品来突破。 第一季度诺基亚、三星、苹果、宏达电、中兴、华为等厂商的财务报告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手机行业的发展困境,利润下降,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国内市场,互联网巨头也加入了这场战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以及小米移动互联网模式的成功营销,导致了许多互联网公司之间智能手机的混战。 小米m1于2011年8月发布。这是一款双核1.5ghz智能手机,售价1999元,在网上销售。”小米手机青年版”发布。该型号配备双核1.2千兆赫高通处理器、4英寸夏普屏幕、800万像素摄像头和1930毫安大容量电池,价格为1499元。 2011年12月20日,百度和戴尔发布了传闻已久的百度易手机streak pro d43。5月中旬,百度与联通、富士康和长虹合作,打造了长虹h5018百度云智能手机,售价仅为899元。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云、天宇和英伟达共同打造了新一代的阿里巴巴云手机大黄蜂w806,搭载tegra 2双核处理器,登陆天宇淘宝旗舰店,售价1499元。 5月初,奇虎360董事长周表示,他将与国际和国内制造商携手推出360特种手机。360专用机“华为闪亮”正式发布,采用1ghz cpu双核处理器的a9架构,售价1499元。此外,包括新浪在内,每个人都还推出了与制造商合作的定制机,盛大也在积极准备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机。李开复认为,当互联网巨头进入市场时,他们并没有把用户的需求作为自己的使命,而是致力于嵌入自己的服务,因此他们无法获得用户的声誉。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只会加剧市场价格战,降低利润。 打破游戏需要回归用户体验 互联网公司非常具有侵略性和竞争性,许多互联网巨头公司希望摧毁手机领域原有的生态链,促进产业链的发展。 互联网供应商正争先恐后地进入手机市场。显然,他们正在走向移动互联网的入口。2012年是各大厂商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布局的一年。操作系统作为实现移动终端服务的主要技术,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移动互联网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所有主要的互联网厂商都在争相进入基于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市场。然而,这个市场的同质化竞争已经变得极其严重,使得很少有互联网供应商有空.的价格 除了安卓,国内手机操作系统在短期内可能无法发挥作用。面对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的“三足鼎立”格局,国内厂商要从手机操作系统中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这将取决于系统与移动终端的兼容性及其应用服务的优劣。同时,系统承载的终端价格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虽然发展战略不同,但各大手机制造商的经营理念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让用户获得无缝体验,并通过系统关键性能和特性的差异赢得胜利。 从国内市场来看,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进入者不断多元化,商业模式也进入了快速创新阶段。运营商的关税补贴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亏损使市场竞争形势更加复杂。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手机制造商和后进入互联网制造商都需要创造差异化。首先,我们要转变思维,脚踏实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做好应用和服务,通过技术创新和体验升级,吸引用户自主选择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