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97字,读完约7分钟
光明日报,北京,4月2日——73岁的陈冯富珍在辞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两年多后,再次“投入战斗”这一次,领导世卫组织应对2009年H1N1流感、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征、2014年埃博拉疫情和2016年寨卡疫情等公共卫生危机的“铁娘子”仍未离开公共卫生领域。
4月2日,清华大学宣布成立万科公共卫生学院,陈冯富珍任首任校长。只需30天就能通过学校的审批。清华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大学将独立于清华医学院。充分发挥清华在综合学科上的独特优势,开创公共卫生学科发展的新模式,在预防医学、大卫生、卫生大数据、公共卫生政策和管理等国家初步建立起四个急需和面向未来的学科。只有研究生会被录取。
“在我从事公共卫生领域工作的40年中,这一新的冠状肺炎流行病的突然发作和严重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面对疫情,我们应该同舟共济,互相照顾。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这一前所未有的流行病给人类留下了什么。”陈冯富珍说。
在她的领导下,这所新成立的大学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在人员培训、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政策研究方面将采取什么新措施?
公共卫生学科和人员培训必须转型升级。
许多专业人士告诉记者,新的皇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全球应对公共卫生挑战的许多不足。传统公共卫生学科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迫切需要面对挑战,进行转型升级。
经历了一百年的公共卫生学科在这场流行病中显示出它的弱点。19世纪,英国伦敦不断发生群体性传染病,催生了公共卫生学科。中国的公共健康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然而,随着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预防”与“治疗”分离日益突出,公共卫生人才短缺,尤其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每1000名常住人口中公共卫生人员的数量为0.61人。根据《国家卫生服务系统规划纲要》(2015-2020年),到2020年,每1,000名居民中的公共卫生人员数量将增加到0.83人以上。然而,这一数据离发达国家仍然很远。
“中国每万人口只有1.4名疾病预防和控制人员,相当于美国的1/5。”Xi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系主任、公共卫生领域专家洪雁告诉记者,目前,中国3000多所高校中只有93所大学设有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国家每年培养约7000名公共卫生本科生。在“健康中国”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新时代,这种规模无法满足日常和紧急需求。
除了在进入时人才短缺,在出口时也有人才流失。
“根据国家健康和安全委员会的统计,从2009年到2018年,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员工数量减少了4.5%。”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吴喜峰哀叹道:“在公共卫生专业的就业中,就业领域普遍狭窄,工资水平低。因此,在一些高校,面对公共卫生专业,学生并不想学好专业技能,而是如何转到一个就业前景更明朗的专业。”
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亟待培养
完成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短板”,不仅需要重视公共卫生学科的投资,还需要调整学科自身的人才培养理念。自疫情爆发以来,这也是我国学术界和公众对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关注。
“中国目前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仍以预防医学为主,基础课程和传统的五大卫生学科都比较狭窄。它缺乏管理、社会学、心理学和其他方面。因此,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联系不够紧密,这反映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知识和实践经验较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无法充分理解公共卫生的巨大作用。与此同时,卫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公共卫生的科学性与人文艺术处于分离状态,公共卫生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缺乏,对“健康中国”和“全民健康”认识不深,严重影响了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最近写道。
近日来,许多学者呼吁当前公共卫生与卫生专业人才的培养由“生物”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复合模式转变,以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与卫生专业人才的复合程度。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公共卫生方面仍有欠缺。公共卫生的发展是国家的战略需求,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我们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综合性大学的科研优势和多学科优势来解决这个问题。”陈枫对傅振说道。
记者注意到,清华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交叉融合。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表示,清华大学从2010年开始部署和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相关学科,有力地推动了医学、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发展。长期以来,工程、管理、生命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大量教师参与了公共卫生与健康的教学与研究,形成了广泛的跨学科合作。
“面对公共卫生知识普及不足、对应急反应的理解不一致、数据共享困难、预防不及时、管理不完善和决策缓慢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所能够培养全球视野、系统思维和面向未来人才的新的公共卫生与卫生学校。”清华大学科学研究所所长龚鹏是该研究所筹备工作组的负责人:“我们将重点培养文科、理科和医学相结合的跨学科公共卫生研究生。同时,针对疫情暴露出的短板,我们将为各级政府、疾病控制和医疗机构以及行业培训在职专业管理人员,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培训国际高级公共卫生人才,扩大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用“全环节”分析构建公共卫生与健康新学院
在未来的5到10年里,清华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所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第一,成为高水平公共卫生与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第二,成为全球流行病监测和先进疫苗开发的重要支持;第三,成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最具影响力的智库;第四,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组织密切合作,成为一张在公共卫生和健康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和国际影响的“中国名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新的公共卫生和健康学院,可以提供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
“在平时,我们应该能够从知识传播、数据存储、公共卫生到城乡管理进行健康的全环节分析,并培养具有预测和预警紧急情况能力的人才。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应对、处理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龚鹏就是这样定位的。
记者从清华大学了解到,除上述四个学科外,医院还提出了流行病学和转化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建议。病毒学、疫苗学和免疫学;传统医学和公共卫生;社会和行为科学,运动健康;分析生物化学;健康城市、城市化安全与城市规划管理:卫生经济学、公共卫生政策和管理;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健康大数据、生物统计和数字健康;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和其他复杂系统与整体医学的方向相结合。
在科学研究方面,医院强调将开展医学、艺术和科学的协调研究,为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科技挑战提供领先的整体解决方案。
该学院刚刚开门,但它的系是一个主要的国家健康问题。今后,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细化,如如何招生、如何上课、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公共卫生和健康学科的积极性等。本报将继续关注这些问题将如何在清华和更多大学的实践中被打破。(记者邓辉)
责任:叶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