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33字,读完约5分钟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4月14日,微软宣布中国国家主席梁念坚已经离职,由杨阿章接任。
就在几周前,梁念坚还高调出席了windows phone 7.5系统北京大会。这意味着微软将正式与全球最大手机市场的其他操作系统企业展开较量。根据计划,windows 8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布。微软中国正面临一场艰难的战斗。似乎没有理由更换教练。
上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份题为“亚洲濒危物种:外籍高管”的报告。有人提到,在亚洲开展业务的西方公司更喜欢雇佣当地人员担任该地区的重要职位,而不是外国高管。
但一个例子是,外国公司进入中国20多年后,“本地化”一词在中国出现的频率不如以前。跨国巨头认为他们在中国没有什么障碍吗?
有更多的外国总统
梁念坚被微软德国副总裁拉尔夫·豪普特取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微软的外国总裁。在过去的16年里,微软中国的六位总裁都是中国人,包括那些在中国出生和长大的人。
这不是一种情况,但似乎是一种趋势。2011年,惠普任命史蒂夫·吉尔为惠普中国区总裁兼全球销售副总裁,该任命于去年7月生效。
和微软中国一样,吉尔也是惠普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担任总裁的外国面孔。从1985年第一任总经理刘吉宁至今,惠普中国一共经历了七任总裁。大多数早期的人都不熟悉,但程天宗、孙振耀和傅必邦,以及被吉尔取代仅7个多月的摩托罗拉中国前总裁高瑞斌,仍然活跃在这个行业。
其他it巨头也有类似的趋势。在跨国巨头中,英特尔大中华区总裁杨叙被视为“常青树”。几年前上任后,除了中途短暂调动,他没有看到任何替代行动。然而,自2011年5月以来,该公司设立了一个新职位——中国董事长,以及杨叙之前的老人肖恩·马洛尼。
类似的架构也出现在思科中国。2009年,在杜家浜和两位中国国家主席之后,思科任命吉姆·舍里夫(jim sherriff)为中国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林为副董事长。林退休后,亚太区总裁陈士威出任中国国家主席,而施瑞富的中国主席则保持不变。
此前,宏碁在中国的总经理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原总经理赖泰岳被德国人艾仁思取代。然而,宏碁老将林贤朗取代了德国人,接管了中国。
新面孔的背后
外国面孔增多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在发给大中华区团队的一封电子邮件中,梁念坚表示,离开公司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必须“为了家庭”做出这个决定。
然而,许多人认为照顾家庭的理由是不够的。曾担任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的唐骏在微博上表示,这是微软中国区总裁第一次被外国人取代,“这只能理解为微软希望加强中国区总裁与总部之间的沟通。”
关于梁的去留,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windows 8即将上市,微软总部希望大幅提高该系统的预安装价格,但一些原始设备制造商拒绝了,总部认为微软中国在实施上是无效的。
雅虎中国(Yahoo China)前总经理谢文表示,微软可能认为中国人太“软”,太适应中国市场的现实,让外国人在中国市场“硬”。
另一个猜测是关于性能。尽管微软全球已经连续11个季度肯定了微软中国的增长,但著名it经理王冠雄认为,微软中国总裁频繁更换是因为中国的市场表现从未达到微软总部的预期。例如,微软中国在微软全球市场的份额只有1%左右。
几年前,《中国商业新闻》报道称,微软中国的贡献一度与微软新加坡相似。去年,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访问中国时,他还提到在中国和美国销售的个人电脑数量相当,但对收入的贡献只有美国的5%。在印度,每售出一台个人电脑,收入是中国的六倍。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总结说,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中国担任外国公司的总裁,原因有几个:总部内部的沟通比总部与当地市场之间的沟通更重要;总部想派可信的高层,但进入高层的中国人太少;中国人太“偏向中国”,比如要求例外、权力下放和入乡随俗;担心中国的销售部门守法;中国经常出现问题,老板成了替罪羊。
唐军表示,过去,中国的首席执行官们没有在总部工作的经历,但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一个总部经济的时代,他们希望通过加强与总部的沟通来提高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
当外国公司首次进入中国时,由于亚太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与欧美之间的巨大差异,本土职业经理人相对“受欢迎”。然而,经济、人才和文化都进入了全球化背景,“本土化”的重要性被大大削弱。
“即使一个根本不会说中文的外国人从总部被派到中国,他也一定会理解‘关系’这个词的含义。我们公司现在强调全球化。”一位未透露姓名的it外企高管告诉本报。这家外国公司从未雇佣过中国人担任当地总裁。
几年前,时任摩托罗拉中国总裁的高瑞斌也告诉本报,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头20年学会了做一个中国企业,摩托罗拉中国未来应该做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全球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认同和对总部的信任尤为重要。总部的外国高管显然更有优势。
此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投资环境已经相对成熟,大多数外国公司基本熟悉市场规则。外国面孔和中国总统没有太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