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27字,读完约6分钟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所13日发布的《移动终端白皮书》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终端总出货量达到4.55亿部,其中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智能终端1.1亿部,超过了前几年的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截至2011年底,本土品牌在国内移动终端出货量中所占的比例已超过70%。但是规模不能取代效率。总体而言,国内终端制造商发展迅速,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整体利润率较低。与苹果和三星垄断全球手机行业90%利润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手机制造商的转型在任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整个“中国制造”急需一个涅盘。据报道,截至4月15日,沪深两市共有41家上市公司率先披露了2012年第一季度报告,许多大型制造业上市公司最近预测,今年第一季度业绩将大幅下滑,甚至出现同比亏损,这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半年存在隐忧。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和效益的尴尬中国手机用户数量最近已超过10亿,而中国手机的增量在短短5年内翻了一番。凭借质优价廉的优势,华为、中兴等手机制造商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2011年,华为、中兴和酷派分别占11.4%、9.8%和9.2%,合计超过30%。 然而,规模只是电子制造业的一个方面。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海外市场萎缩、产业结构矛盾、仍处于价值链低端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11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亏损2497家,同比增长36.7%,亏损企业亏损比上年增长52.9%。该行业的经济效益波动很大。2012年1月至2月,由于发达经济体缺乏明显的复苏迹象,国内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低迷,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刺激政策逐步到期,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增速迅速下降。 在产业链中,操作系统和处理器芯片已经成为整个ict行业的战略制高点。欧美国家已经通过并购初步建立了一个开放协作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在亚洲市场,三星等韩国公司也在积极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虽然国内移动终端市场的参与者很多,但他们的力量相对分散。其中,市场份额超过1%的厂商有19家,但市场份额超过5%的厂商只有4家,分别占13.26%、8.71%、6.56%和6.09%,占总市场份额的34%。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需要在品牌建设、软实力、渠道拓展等诸多方面得到提升。 内外竞争加剧,“中国制造”面临三大挑战[h/]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经济效益的不断变化之间的反差只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服务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3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3.1%,比上个月上升2.1个百分点,并连续第四个月上升。然而,汇丰(HSBC月份在中国的制造业pmi为48.3,低于上月的49.6,表明中国的制造业运营连续第五个月放缓。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最近撰文指出,中国制造业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济循环体系,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调整对中国制造业形成了巨大的结构性约束,出口导向特征明显。第二,发达国家已经“重返”制造业,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双重压力。第三,对能源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紧,要素成本迅速上升,传统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严重失衡。保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振兴制造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经济泡沫的共识。“中国制造”产品附加值低,在当前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中,长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归的趋势和东南亚等地区的突然崛起,使曾经以质优价廉在世界上领先的“中国制造”面临前有老虎、后有狼的局面。 现在,美国振兴制造业的措施已经初见成效。根据供应管理研究所的报告,今年3月,美国制造业活动连续第32个月扩张。日本市场也吸引了许多电子巨头。根据日经商业新闻,惠普将把在日本的笔记本电脑生产从中国转移到其在东京的工厂。联想最近决定将一些笔记本电脑从中国转移到日本。随着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制造业,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将再次进入高发时期。商务部官员表示,发达经济体现在越来越重视工业重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商业竞争正从产品市场份额的竞争转向产品核心技术的竞争。例如,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正在从一般工业制成品向新能源和新产业扩散和升级。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导致中国企业面临走向全球的障碍。华为之前在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遭遇过各种限制。 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所有国家的游戏杀手 然而,“危险”和“机会”是相辅相成的。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不仅是制造业的回归,也是为了抓住产业链高端和下一次技术革命制高点而创造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欧盟和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都主张大力发展新能源、信息、生物和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 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指出,重塑美国制造业竞争面貌的“利器”将是以指数方式迅速发展的三项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300024)和数字制造。《华尔街日报》最近发表评论称,电话和电力技术改变了上个世纪,而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革命将很快改变本世纪,推动美国经济复苏。无论如何,这表明科技界正在风起云涌,云计算、物联网、高端设备等新兴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 目前,中国已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洋工程列为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形成了对实体经济的强大支撑,政策有利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然而,在标准建设方面,政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以抓住机遇。其次,中国的市场潜力不容忽视,国内制造商拥有本土制造的优势。如果我们能及时跟上潮流,注重创新,融入产业链的上游,当前的挑战将成为未来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