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土地是否应该放开,耕地红线是否应该保持,城市是否应该走“大蛋糕”的老路?国务院刚刚发布的《关于土地使用权批准和授权的决定》引起了强烈关注。
自然资源部官员和土地问题专家15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土地审批和下放的目标是“提高效率”,而不是“增加”,不是“放开”建设用地。城市土地供应不太可能进入“宽松时代”,但改革考验了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监管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是否不附带条件:“权力下放”不是“释放”
"客观地说,这次权力释放的程度确实很大."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所常务所长、土地问题专家严教授说,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有效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没有改变,土地管理要求没有放松。
土地审批和下放将给予省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实施政策,解决项目用地“落地难”和“落地慢”的问题。省级政府将有更大的权力独立调整土地用途空的分配,提高审批效率、项目落地效率和土地使用效率,从而改善商业环境和服务业发展,同时解决农村建设项目落地难和农村土地使用低效浪费的问题。
"然而,效率的提高不是递增的."严说的决定并没有“解开”建设用地的规模。审批权限的下放侧重于调整布局和提高效率,而不是增加土地使用规模。“一些媒体在解释上犯了很多错误。他们认为,改革将“增加各省、直辖市、省会城市的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三大核心城市群、成渝都市圈的建设用地指标数量”以及“土地供应将进入大宽松时代”都是错误的看法
你想要红线吗:“三线”是不可触摸的
土地审批和权力下放体现了新土地管理法的要求,深化了“放开管理服务”的改革,赋予地方当局更大的自主权。然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牢牢把握耕地保护红线的要求并没有放松。委托试点省份必须按照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按照法律政策法规和审查标准规范进行土地利用审查。
三条红线没有放松,使用控制要求也不会放松。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和城市发展边界三条控制线仍然是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和推进城市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在土地规划、土地供应规划和各级用地控制的约束下,建设用地供应的重点仍是挖潜存量和控制增量。
规划建设用地总量没有放松。国家仍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例如,北京将实施减量化发展,严格遵守建设用地规模底线,到2035年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化发展。上海仍实行“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效率提高、质量提升”的调控思路。在本地,需要做的是“盘活存量”,而不是“计算增量”。
你想“摊大饼”吗:如何防范土地风险?
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和重庆是土地使用审批权限改革的首批试点省份。这八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地矛盾突出。改革有望缓解项目“落地难”的问题,但对土地管理部门和试点省份来说,这是一次“大考验”。
自然资源部官员表示,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和风险。例如,地方政府能否“接管并管理好”落实省政府职责、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还有待观察。
土地管理部门也必须参加考试。例如,改革是否会加速减少城市周围的耕地,占用但不弥补,并利用优势弥补劣势?会不会被误读为“鼓励省级中心城市扩张”、“鼓励土地金融”、“鼓励房地产业发展”,使城市特别是省级中心城市回到“扩张扩张”的老路?
"任何政策的认知、传播和实施都可能面临许多风险."严说,必须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检查员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有明确规则的问责机制。我们应该加强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制定和改进,以防止寻租活动。同时,要重视农民的权利,有效防止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和农民被迫“上楼”。(记者王立斌)
责任:吉爱玲
标题:土地是否松绑,红线是否仍然需要,如何防范风险?
地址:http://www.pks4.com/ptyxw/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