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7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兰州11月8日电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民营企业扶贫团队帮助贫困山村拥抱大市场
新华社记者王明西和张馨心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自治县地处黄河上游,是初冬季节。然而,在当地的一个刺绣车间里仍然有一个温暖的春天的场景。刺绣车间的负责人马萧萧正在带领刺绣小姐们制作一批手帕、挂画和U形枕头。精致的手工刺绣工艺生动独特。
东乡族自治县属于我国“三区三州”的深度贫困地区,是“贫困中的贫困,困难户”。贫困并没有限制当地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里手绣历史悠久。马萧萧告诉记者,手绣主要由农村妇女制作,妇女们继承了她们母亲的艺术并代代相传。
过去,这些手工艺品只是当地居民的日常必需品。大多数农村妇女通常照顾孩子,做家务,看着锅碗瓢盆转动。“把他们组织起来,扩大生产,把聪明的人才变成真正的财富是完全可能的。”马萧萧说。
2015年,大学毕业后,马萧萧成为了一名返校企业家。去年,她在东乡族自治县大坂镇北斗村成立了当地的贸易公司,实现了手工刺绣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她承认,在贫困地区经营企业面临着诸如远离消费市场、资金短缺、营销能力不足等困难。该公司在起步阶段发展缓慢,销量有限。
她的困境很快被东乡族自治县的一家大型民营企业所了解,并成为企业援助的对象。自去年以来,该公司的企业文创公司,对岛,进行了“携手”的支持。“从早期的设计、包装、宣传,到后来的订单销售,他们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同时对绣花妈妈进行了统一的培训。手工刺绣是按照标准生产的。”马萧萧说。
马萧萧的公司很快步入正轨,其销售额继续增长。"现在年销售额可达80万元."马萧萧说,已经有80多位刺绣妈妈加入了刺绣车间。绣娘的工资是按件计算的。绣一条手帕10元,绣一个U形枕头20元,月薪从600元到2600元不等。
摆脱贫困与工业增长密不可分。一批民营企业扶贫团队在积极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也紧密结合当地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对农产品和畜产品进行深加工和包装,延伸产业链,培育本土品牌,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东乡族自治县龙泉镇的马铃薯收购点最近几天生意兴隆。“今年的土豆种子是免费发放的,帮助企业赶上了雨,产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一亩地至少可以增加600元的收入。”在这里卖土豆的村民马叔叔告诉记者。
马铃薯是东乡族自治县的支柱产业之一。过去,由于对市场信息不敏感,农民生产的土豆主要用作家庭口粮。
据了解,今年初,东乡族自治县的扶持企业与当地马铃薯种薯企业联手,投资200多万元,为7个乡镇32个贫困村的2625户贫困家庭每人提供了586公斤种子,并在东乡族自治县精心包装马铃薯,打造优质马铃薯出售。此外,帮扶企业还与广东著名食品公司合作开发马铃薯淀粉食品。
“贫困地区并不缺乏优质的原材料和产品,而是缺乏品牌意识和成熟的营销渠道,这些都是我们民营企业擅长的领域。”东乡族自治县一家私营企业扶贫项目部部长张韬说。
近年来,甘肃省开展了“千企扶千村”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和作用,帮助贫困地区开展工业扶贫。在民营企业的帮助下,东乡族自治县一些原本粗放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正在发展壮大,民营企业扶贫团队凭借自己的本土品牌和稳定的销售渠道,将越来越多的山货和特产带入大市场。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