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4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贵阳3月6日电随着疫情的发展和变化,许多企业遇到了生存困难。特别是,一些返乡企业家主要是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微型企业。在防疫和控制期间,他们从生产到销售都面临困难和挑战。
记者最近走进一家由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了解该企业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帮助和自助,最终克服困难重返工作岗位并恢复生产。
"当地人信任他。"
贵州雨林服装贸易有限公司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京开区,车间门口机器轰鸣,七八十台缝纫机在运转。记者走进一楼的车间,穿过一排排缝纫机,来到一个女人面前,她斜靠在缝纫机板上,弯着腰,不停地来回踩着踏板。
她叫吴黛菊,来自玉屏县朱家厂镇鱼塘村。作为一名缝纫工人,她每月收入超过4000元。在当地,这已经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收入。“我期待着年底后回到工厂。我将在2月21日回来,工厂会通知我回去工作。”说完,吴黛菊立刻趴在缝纫机板上再次忙碌起来。
二楼的车间里大约有20名工人。他们坐在长椅子上,剪线头,扣纽扣。在防疫期间,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公司对员工进行了多次防疫培训。生产设备应每天消毒。员工应按要求佩戴口罩,每天测量两次体温。“公司每天都给我们口罩。我们必须给门消毒,然后出去安全地扫描密码。我们也松了一口气。”岑巩县犹大镇犹大村村民刘泽琼说。
该企业负责人吴明斌表示,员工的及时到达是恢复工作和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工作人员非常支持。近100名员工已经抵达,其中大部分是附近的农民,包括几十个有档案卡的贫困家庭。
“企业全年都有正式员工,这反映出工资是有保障的。每次上游资金被慢慢提取,他都会让工人们明白,偶尔工资会被延迟几天,工人们会理解的。”岑巩县人民社会服务局副局长杨春说。
"当地人相信他,一些工人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岑巩县县长吴长生说。
政府帮助解决难题
吴明斌是岑巩县克楼镇白家坝村清水塘组的成员。1996年,他和老乡一起去广东服装厂踩缝纫机,后来逐渐成长为一名经理。2008年,他调到温州的一家服装厂担任生产经理,年薪约50万英镑。
“吃苦耐劳,历尽艰辛学习技能。2015年,吴明斌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家乡创业杨春介绍。
吴明斌在创业之初遇到了许多困难。政府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比如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免租金厂房和免税待遇。然而,疫情的突然爆发给企业恢复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记者在车间里看到,戴口罩的工人正忙着缝纫和裁剪,车间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消毒剂气味。吴明斌说:“要不是开区和县里及时协调,我们连个口罩都没有,也没法开工。”
岑巩经济开发区商贸物流管理局副局长潘登表示,政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渠道优势,帮助返乡创业人员解决问题。“每个科级干部都对企业负责,并与企业一起制定计划和措施,推动企业恢复工作和生产。”
“公司主要生产校服。大多数订单来自学校。政府发现了一些命令。”吴明斌说道。
“回国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防疫和控制期间有更多的困难。地方政府部门应该推动帮助企业家回国度过难关。”吴长生说道。
“这个障碍并不难。”
由于省外运输和物流仍未完全恢复,专业市场尚未恢复等原因,原材料采购并不顺利。“你不能坐以待毙。你必须努力寻找一种方法。”吴明斌说道。
“没有必要担心销售。今年7月份已经下了订单。我担心的是原材料。”吴明斌表示,原材料需要从广州的布料批发市场购买。直到三月中旬我们才知道,即使市场开放,我们还得等几天才能找到原材料。“目前,这只股票最多只能维持一周。如果原材料无法在一周内进口,库存将不得不关闭。”
吴明斌也联系了浙江的供应商,其中一家供应商同意以现金支付的方式将第一批原材料发给他。然而,原材料的价格已经上涨了10%到20%,这让吴明斌的心悬而未决——原材料很容易处理,但资金却难倒了他。
“学校和一些单位的订单已经完成,但由于疫情,学校还没有开工,单位也没有开始正常工作。总计超过200万元的资金不能返还。这些基金面临巨大压力。”吴明斌说,不开工每月要花10多万元,但要支付管理人员的工资,加上银行利息、税款、水电费等。为了开始工作,我们必须将计件工资每月提高30多万元。
"我们必须开始工作,直到一切正常为止。"吴明斌硬着头皮筹集资金,几名工厂管理人员私下里把年底送来的钱都给他了,再加上从其他朋友和他们的“老朋友”那里借来的,这笔钱已经筹集到一半以上。
"当企业处于困境时,它必须自立,而不是倒下."吴明斌说,“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挑战不会很难。”(记者李春辉和范蠡)
责任:吉爱玲
3,173,602。从服装厂看小微企业如何“抗击”疫情。纪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