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118字,读完约15分钟

今天是金克木先生( 1912-2000 )逝世20周年 金克木,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 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者、印度文化研究者、北京大学教授 20世纪90年代,在北大,他与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 1933年,21岁的金克木北漂到首都,游学于北大 他做了“客户”,在北大蹭课上成为北大“偷听生” 我回忆起旁听课程的当时。 “班里只有一个学生,老师欢迎外来的‘插队’。 从那以后,和外语打交道可以说是一辈子吃外语饭 “金克木只有小学学历,被朋友介绍在北大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 这个图书馆给了读书青年金克木归宿的感觉,他认为那里是他的新家,是他的大学 他辛苦自学了,但没有老师的指导,所以总是不得不进屋 后来,金先生想出了无论别人读什么书,他也读什么书的方法,所以特别注意别人借什么书。 “我几乎每天都去,上午、下午坐在里面看书,开阔视野,补充了很多常识,认识了家乡小学有名、见不到的大学者文人名著。 没有这个图书馆,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度过那雪花飞舞的冬天和风沙席卷地面的春天,如何才能打开它真正无限宝藏的知识宝库之门 “金先生后来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 1941年经缅甸就职于印度中文报纸,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在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学习佛学,跟着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语和巴里语,走上了梵文学的研究道路。 他在《自撰荀毘铭》中写道:“从战时到西南,逢史学家赠送凯撒的拉丁语原典,认真阅读希腊罗马的原始文献,追寻欧洲史的真正来源,消除疑义。” 为了“阅读希腊罗马的原始文献,追寻欧洲史的真正来源,消除疑义”,金老意外地只用一本词典就学到了非常多费解的拉丁语 金先生的学识、人品受到尊敬 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大作,自制了很多诗文集,给我们留下了他的“对未来的影子”。 2000年8月5日,金克木因病在北京去世 “我哭着,笑着走着。 “金克木一生名利淡泊,很少谈论自己,也很少接受别人的采访。 晚年更是深居简出,以着述为本分 但是,金克木也很平易近人,很在意后辈 金喜欢聊天,和后辈交流。 他总是把网友当朋友,多次回复网友,金克木先生的风格,他的诗化人生和他的智者的境界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读完书的文|金克木源|《读完书》一则轶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幼年时代去看了历史学家夏曾佑。 那位老人对他说:“能读外国书,太好了。 我只能读中国的书。 全部读完了。 我读不懂。 “他当时吓了一跳,以为那个学者是个笨蛋 自己也老了以后,他觉得那句话有点道理:中国的古书只不过是那几十种,可以看完 说这个故事的人也是老人,他卖了关子,说忘了问哪几十种。 现在这些人死了,听不见 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怎么读完? 谁敢夸这个海口? 胡说八道还是猜谜? 我有一个好谜题,侦探小说和推理小说很好看。 这都不雅致,但我毫不隐瞒 宇宙、社会、人生都是一些大谜语,其中有日出不穷的大小事件如果没有解开谜团和解决事件的有趣和好奇心,那都是无味的 象棋也是猜心,战争也是猜谜和猜谜 在平地上盖房子,在高山上挖矿山,远洋航行,上天观测,不是有解开谜团,解决事件的力量吗? 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如何从任务的观点、就业的观点、利害的观点出发? 人老了,动不了了,新事物也记不住了,再也无法推测“宇宙之谜”,自然地总结自己的一生,也就是探索自己一生这个谜的真相是什么。 像上述两个历史学家这样的读书人,一想到上了年纪自己读过的书,就会情不自禁地贯彻下去,后悔当年不知道怎么读,或者很高兴知道那本书是怎么回事。 所以我相信那则轶事是真的 我想解开这个谜,可惜没有本事,读的书太少了。 据说20世纪的科学对事实的发现和分类整理不满意,必须经常寻找规则。 因为这总是面向理论方面。 爱因斯坦在1905年和1915年发射了第一炮,相对论 于是科学接近了哲学,无论其研究对象是自然还是社会 哲学也在20世纪重视认知论,考察认知工具,即思维的逻辑和语言,逻辑和数学是分不开的,所以哲学也接近了科学 是语言思维的表现,关于语言的研究在20世纪有很大的迅速发展,与多方面特别是哲学相关 索绪尔在一九〇六年至一九一年的演讲稿中放了第一炮 因此,在本世纪最初的80年间,科学、哲学、语言学“搅拌”,对自然和人类社会也像“条大路通往罗马”一样,共同探索法则,即解开谜团 从大到无限的宇宙,从小到基本粒子,从整体到体系社会,从个人的语言心理,开始探索用感觉无法直接感知的对象 现在十几年后到了本世纪末,越来越细,越来越综合的趋势似乎走投无路,结合微观宏观,21世纪学术思想的桅杆尖似乎已经看到了 人的视野越来越小,而且越来越大,原子核和银河系就像一样了 人对生理和心理的理解也像对生物遗传的认识一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工具发展迅速,出现了“电子计算机侵略人文科学”一词 天,进入大海,思考问题,不管体力,大脑都因工具而大大延伸、扩展 而且控制论、新闻论、系统论的相继出现,和前半世纪的相对论一样,几乎影响了所有的知识行业 今天已经有无数的、无数的消息蜂拥而至,可以说已经不能用以往的方法读书和求知了 人类知识的现在和不久的将来状况与同世纪以前的状况大不相同 因为,我认为如何应对这本无限的书是个大问题 首先处理如何阅读本世纪以前的现有古书的问题,然后总结本世纪,进入下一个世纪。 今年( 1984年)上小学的学生,按现在的学制计算,从下世纪开始正好大学毕业了 他们如何学习的问题特别严重和紧急。 如果到19世纪末的几千年书还压在他们头上,要求当地大量阅读,那就等于几乎不让他们读书 事实正是这样。 甚至二战前的本世纪的书也不能让他们读当地的书 只有一个学科也差不多 特别是中国“五四”以前的古书,决不要要求青年上大学后在当地学习,要选择在小学和中学时期放在他们记忆力很强的头脑里。 首先说明中国文化的本源,其他由他们自己今后根据每个人的需要和能力阅览 这样,年轻人就可以在大学时代迅速进入现在和下世纪的新知识(包括以中外古文献为对象的研究)的探索。 而且老师被动地教很多太老师的东西,让他们青春快乐,工作时期去业余学校,不补习本来应该在小学和中学学习的知识。 走错路就有无可挽回的课程 本来的文化和书必须是前进中的脚下车轮而不是背上的重担 读书应该是快乐的而不是痛苦的 学问不应该总是补习和报考 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要在时代潮流中间和前列积极前进,不要跟在后面 只有为了得到一技之长,学习谋生之术,建设技能,那是学习的一项任务,不是全部目的 为此,首先要有“扫射界”的想法,对古书采取新的读法,把痛苦变成乐趣,把重担变成垫脚石,从那里前进。 “学习时学习”本来就是“不喜欢” 文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结构性的、系统性的 过去的书也要有条理,可以给出线索 要找到其中的文案结构系统,而不是像“七略”和“四部”这样的分类,必须比“四库全书提要”和“书目问答”等更向前推进。 这样做传给子孙很方便 本文开始谈论的那两位老学者为什么中国的古书只有几十种,能看完呢? 他们显然看到了古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发现了其中的线索、结构、系统,找到了密码本。 只论书,总是有些书是大部分书的基础,远离这些书,其他书不依赖。 因为书和文化一样总是被积累起来 因此,我认为在不依赖其他的书中,是否是必不可少的读书应该是必须的知识基础 例如,可以说只读过《红楼梦》一书,就知道《红楼梦》一书。 如果读《红学》著作,无论多么博大精深,头脑都是道,但如果没有读《红楼梦》这本书,那只是知道别人说的《红楼梦》。 读《红楼梦》也不要读《脂批》,不看正文 所以《红楼梦》是关于那本书的所有基础 如果这个看法有点道理,我们可以这样类推 例如,要了解西方文化,需要包括旧约圣经、新约圣经在内的圣经知识 这不依赖其他,也依赖其他 这是西方不论欧、美的孩子和大人不到一百年前个体读的 可以说没有圣经的知识不能读西方公元以后的书。 包括反宗教的书和非宗教的书。 纯粹的科学技术书只能排除一点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书与《圣经》无关,但只有在《圣经》的对比下才能理解 多本古书都是有了《圣经》后整理的 因此,《圣经》和古希腊、古罗马的基础书一定要读书 在亚洲,第一重要的是古兰经没有古兰经的知识就不能充分理解伊斯兰教世界的书 比如要读西方哲学的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迪德罗、培根、贝克尔、康德、黑格尔是必不可少的 不是读全集,但是要读一点 可以说有这些知识但不了解其他,了解西方哲学 如果你读了很多相关的书,没有读这些人的著作,那就不能说你学了西方哲学。 事实上,我也看不懂别人的哲学书。 只是听路上的话,夹着鞋发痒。 比如西方文学很茫然,但作为现代人,必须读几本西方文学家的书,比如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高尔基和《堂吉诃德》 这些是常识,不学习文学也不能不知道 文学作品是无可替代的,必须看本书,翻译也很好。 决不要满足于故事的摘要和评论 这样看中国的古书,就能猜到了 首先,所有写古书的人,或者是古代的读书人,几乎不读的书一定要读。 否则,你就无法阅读上面堆着的无数古书(包括小说、戏曲) 任何一本书必须读的作者都看不懂前人的书,所以准确地说他们读的书我们看不懂 这样的书有《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这是汉代以来的孩子上学后背诵了大半,一直背诵到上世纪末 如果不知道这十本书,就看不懂唐汉越、宋朱熹、明朝王守仁(阳明)的书,甚至不懂《镜花缘》、《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很多地方的词句和意图 这不是提倡复古读经 为了清除封建残余必须反对读经,但为了理解封建文化必须读经 既有不知道什么是“经”,没见过面的人,又怎么能理解鲁迅那么反对读经呢? “读经”是指“死灌”“禁锢”“神化”。 那样的话,读什么书都可以成为《读经》 批判性地读书,对其有害是有益的,不会囫囵吞枣,也不会成为人云亦云 上面的是总帐,下一步就容易分类了。 例如,阅读史书可以前后阅读,至少要读《史记》《资治通鉴》,加上《续资治通鉴》《文献通考》 读文学书要经常读第一本总集《文选》 不粗略地读一下《文选》,就不知道唐以前的文学从屈原“脱离”变成了什么样,也看不到今后的迅速发展 这些书除了《易》、《老》和外国哲学书之外,大部分都是十几岁的孩子能写的,其中也有故事性和幽默性 枯燥无味的部分可以滑 我国古代人不喜欢“抽象思维”,说的道理总是可靠的,用语也有有趣的地方,加点注释就可以读原文 一本书通读了,通读了,后来越来越简单,没那么可怕 从前的孩子们是这样读的 第一,要引起有趣的事情 孩子有他们的理解方法,不能用大人的方法理解。 特别是抠字句不能讲道理。 大人难以理解的地方不一定是孩子“明白” 小时候花点时间在这样的“程序”上得到“输入”,长大后可以腾出专门“四个现代化”的时间,这个“存储”作为潜在的力量发挥作用。 错过了时机,长大了,记忆力弱,理解力不同,而且“万忧感伤心,一切都变了形”,还想补习,读这样的基础书,很少有。 以上列举的这些中外古书的分量不大 外国人的书不需要读全集,也不能读。 那些是其主要著作是定论 哲学书难度不同,康德、黑格尔的书很难,首先他们讨论的是什么问题和他们的数学公式不擅长分析推理和表达方法 它留在后面,挑几本原书读 中国人也不需要每个人都看书。 例如,“礼记”中有“史记”的“表”和“书”、“文献通考”的资料。 不是人读的,而是“偷偷”看过去。 这样计算的话,这些书看了一遍也不会花太多时间,不用“皓首”就能“穷经” 这样,如果想了解某个国家的书的文化,比如印度、日本,可以先读本国人自古以来在幼年接受教育时的必读书,但没有必要在学校读考试用的教科书 孩子们和青少年看得早,“正课”不要太重,考试不要太严格,给“业余”的时间,让他们这样多少理解中外一百年前的本文化大意并不难 有这些基础,结合历史、哲学史、文学史等“简编”,不是“空谈无根”,而是心中没有自信,也可以说是学习看诸葛亮“概略”的“法门” 比“三冬”消耗更多的时间,普通人也可以说是“文史足用” 没有历史和概论就无法入门,但光靠历史和概论看不到原书,看蓝图看不到家,看照片和漫画好像想象了本人。 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位前辈说的“看完书”的意思大致上是“本人”被认知,其他只是肖像画,所以不怎么看也没什么关系。 现在,虽然已经有了第一条新闻,但其他的都是重复添加的,每本书的新闻量很少。 这种看法的话,甚至《资治通鉴》除了《臣光曰》之外,还有《东抄西抄》 怪不得中国的书不多 新闻的量不多 寻找资料、研究、为了消磨时间而增加知识,书如果追求读不完的基础文化知识,独创独立的旧书不多 简单的资料性的东西可以送到电脑里,不需要自己记忆 但是电脑还不能消化“老子”,它必须自己读 这样的书越少越好 封建社会应该“过去”进行教育,资本主义用“现在”,社会主义最有前途,重点是“未来”进行教育,就应该更早在少年时代完成过去的复习。 一个大问题是这种浓缩维生素丸和《宇宙食品》一样的书是如何被消化的。 这些书像宇宙中的白色矮星,质量极高,像堡垒,不太容易攻击,密码书也很少见 以前中外都是小时候背诵,背《五经》,背诵《圣经》,就像《红与黑》一样,十几岁就背完了。 现在怎么做? 没有二道贩子好像不行 首先不要学习语言。 书本身就是语言的教科书 古人写诗文也和语言一样容易理解 看书要在网上打形式复印件,抓紧。 这种书需要“统一”的读法 “不太理解”和“骏得珠”是重视效率,不浪费时间 像中药一样,有效成分比较少,需要“药引子” 参观需要“向导” 入门指南和解说员不能代替参观者自己看,但告诉我们如何看一眼看不见的东西。 现在需要的是生动活泼,篇幅不长,以为能让孩子和青少年理解产生有趣的入门故事,所以要加上原书的编辑、选择和注释。 原书要加上标点符号,不断地抱有疑问,不要强行判断和考证。 不要把句子翻译成白话代替太多。 随处可见要求。 我不能那样做。 章太炎,王国维自己说一部分不好。 有问题可以更好,启发网民,不需要匆忙下结论 这门入门课不是讲义、教科书,对获得考试学位没有帮助,但对于文化的普及和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大致是不可或缺的 这是为大学生和研究生做的前期准备,也是为以后补充常识的精力,让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纵观世界今天文化整体的几个辅助剂 我希望朱自清、叶圣陶老师在《古典常谈》中介绍古典文学后,挥舞椿大的手,写万言小文,为青少年着想,说古文和古书、外语和外语书的读法,树立路标。 这不是“古典常谈”的现代化,而是直接阅读原书,诱惑人们理解其文化意义和历史作用,奠定文化知识的基础。 不读原书的话,没有直接的印象,有“经常说话”,但我听说过。 我读过。 考试结束后,我马上就忘了。 “时间与我同在”,不要等到21世纪再补课 当时只是觉得青年不要读这些书,读书法也不同,更来不及了。 一九八四年the end元标题:“我看完书了|金克木先生逝世20周年”原文

来源:彭博新闻网

标题:时讯:书读完了

地址:http://www.pks4.com/ptyxw/17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