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61字,读完约13分钟
美国中国文献资料的收藏,历史不太长,但迅速发展的速度和现在收藏的总规模,在其他西方国家是看不到的 中国学研究在美国可以迅速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和规模,首先通过遍布全美各地的学术图书馆在过去一个半世纪的努力,最终形成了中国国外最巨大的中国文献收藏 在过去的20年里,我自己在美国东岸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东亚部、中西部的密歇根大学亚洲图书馆、西岸的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工作过。 这一点我对美国中国文献收藏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现状了解一点,所以在这里向大家分享。 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杨继东筚路蓝缕的19世纪与欧洲各国相比,美国收藏中国文献的开始较晚 明朝初,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们已经开始把大量的中国书籍带回欧洲 到了17-18世纪,“中国风”( chinoiserie )在西欧建筑和装饰艺术中广泛流行 沿着北大西洋岸的13个英属殖民地与中国的联系仅限于茶叶、瓷器、丝织品的贸易 独立以前这些殖民地和中国的贸易基本上被宗主国英国垄断,当地商人很难从这种利润丰厚的贸易中获利,这也成为美国独立运动的重要导火索 建国后,美国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贸易联系 从塞勒姆(波士顿市以北)、纽约、费城等港口出发的商船开始到达中国港口 当时美中贸易总额不是很大,需要很大的投资,风险很高,但能给成功的商人带来非常大的利益 ; 随着贸易路线的畅通,美国新教教会也开始把目光投向遥远的东亚 从1830年代开始,来自北美的新教传教士陆续到达中国 他们去中国的旅行比欧洲传教士远得多,困难得多 在加利福尼亚州成为美国的一部分,纵贯美国大陆的铁路开通之前,中国开往新英格兰地区的美国人乘坐的帆船首先克服大西洋的风浪,到达非洲大陆的西岸后,南下去欧洲人去中国以前的航线上 汉学乃至整个东方学在美国的开始和在欧洲的起源一样关系到传教士的事业 为了使中国人更有效地皈依基督教,去美国的传教士们花费了大量精力学习和研究中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成为该国最早的中国通。 随着传教事业对东方各国理解的加深,1842年“美国东方学会”(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宣布成立,这也是在美国成立的第二个全国性学术组织 看看该学会19世纪出版的报纸( Journaloftheamericanorientalsociety ),当时的传教士们献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研究东方各国的成果 耶鲁大学录取的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卫三恐( samuel w. williams )和在其他方面在美国大学教授汉学的教授也是传教士 卫三畏( samuel w. williams )美国从中国带来的文献资料构成了19世纪美国收藏中国文献的重要部分。 例如,麦嘉会晤( d. b. maccartee )带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傅兰雅( john fryer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汉文书籍 除传教士外,美国早期中国文献的收藏来源包括清朝政府(如同治皇帝1869年赠送给美国议会图书馆的数百本汉文图书)和早期赴美的中国人(如容闳和山椒鱼化)的赠送。 但是,整个19世纪,美国公私学术机构还没有达到收藏中国文献的自觉阶段,还没有开始用自己的常设经费购买中国书籍 这些捐赠的中国文献,美国各机构也很少采用 毕竟,对当时的大部分美国人来说,中国真的是太远了,神秘的国家。 另外,因为中文教育和汉学研究的课程刚刚在极少数的大学开始,所以在美国本土可以利用哪个文献其实是屈指可数的 20世纪前半叶的迅速发展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是美国的经济起飞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美国还没有完全摆脱孤立主义,但已经成为首位经济大国和世界舞台的首要角色 与此相对应,美国国民对包括东亚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兴趣越来越高 有趣的是,这个国家迅速膨胀的新富阶层在这个阶段培养了对中国艺术品的特别喜好 今天散布在美国各地的中国文物大多是20世纪前半叶收藏的 进入20世纪以来,汉学研究在美国大学和研究生院取得了实质性的迅速发展,但传教士在东方学界的指导作用迅速退化 由于本土人才不足,哈佛、伯克利、菲尔德博物馆(芝加哥)等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于20世纪初从欧洲逐渐招募了一些著名的汉学家 他们在把美国汉学推进学院化阶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在美国培养的本土博士成为了那个国汉学界的主力 随着汉学的迅速发展,美国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得到了收藏中国文献的强大动力 开始了组织日常经费支持的积极采购,以取代以19世纪捐款为中心的被动收藏 国会图书馆、哈佛、哥伦比亚、普林斯顿、康奈尔、芝加哥和夏威夷等大学开始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购买汉文出版物提供资金。 国会图书馆、哈佛和普林斯顿等大学图书馆设立了专门收藏中日韩资料的分馆 洛克菲勒基金会除了教育机构的日常经费外,还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拿出慷慨的资金支持收购东亚文献。 但是,尽管取得了这些重要进展,20世纪上半叶美国东方学和非西方文献收藏的总体水平仍比同期的欧洲差很多 因为当美国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政府发现非常缺乏懂西方以外语言和文化的人才,对当时的军事行动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军队在战争中必须投入巨额资金在全国各地设立大规模的外语强化培训班,这个临时措施使外语教育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美国完全摆脱了孤立主义以前传来的东西,取代了欧洲几个以前传来的大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领导地位 随着这种国际地位的变化美国政府和学术界对非西欧各国的有趣之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多个大学和洛克菲勒、福特、卡内基、梅伦基金会等几个主要的私立文化教育赞助机构拨出大量资金支持外语教育和外国研究项目 并且,“地区研究”( area studies )在1940年代末的美国学界成熟,创造了取代原来的东方学概念的学科概念。 这个新概念强调了对非西欧各国的跨学科综合研究,重点是这些国家的现代历史文化,与来自欧洲的古典偏重以前流传下来的东方学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此相对应,“中国研究”( chinese studies )也大大取代了汉学( sinology )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冷战使快速的地区研究发展更加紧迫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朝野受到极大刺激,国会于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案(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 该法案的第6款( title vi )实质上由联邦政府支持外语教育和区域研究( foreign language and area studies,flas )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资源中心( resource center ) 随着该法案的通过,非西方语言文化的研究正式成为美国的国策 20世纪60年代以后,该法案的具体实施由联邦政府教育部负责 即使在今天,教育部管辖的所谓“第六项资金”( title vi funds )依然是许多美国大学竞相争取的目标 在这些联邦政府、私立基金和各大学的经费支持下,美国的外语教育和地区研究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 相应的系、科、中心成立于全国各地的大学,培养的博士生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些资金的相当一部分投入了收藏非西方文献资源的事业 由于资金投入的巨大,美国经过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西欧和日本经过几百年的行走过程,成为了西方世界最大的非西方文献中包括中国文献在内的收藏国 在美国收藏中国文献的现状下,美国许多大学图书馆都有专门的中国文献馆 这些学校包括私立大学的8所“常春藤”大学(达特茅斯、哈佛、布朗、耶鲁、哥伦比亚、康奈尔、普林斯顿、宾夕法尼亚)、纽约、乔治华盛顿、乔治敦、杜克、埃默里、埃莫里 公立大学麻省州立、纽约州立的几所分校、罗格、宾夕法尼亚州立、匹兹堡、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佛罗里达、密歇根、密歇根州立、俄亥俄州立、印第安纳、伊利诺伊、明尼苏达 除了大学系统外,美国许多公共图书馆也有专门的中国文献收藏 其中最大的是具有国家图书馆性质的国会图书馆,其中国文献馆藏(包括汉文和其他中国文案)的丰富程度在美国国内几乎不相上下 纽约公共图书馆也是第一收藏单位 此外,全国各地中国人居住地区的社区图书馆也收藏了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汉文图书 例如,在我住的新泽西州cherry hill镇、密歇根州的ann arbor市和加利福尼亚州的alameda县,社区图书馆有很多中文出版物。 另外,全美各地有收藏很多中国文物的博物馆等专业文化机构,也有专业的中国文献馆 近年来,美国仅学术图书馆(包括上述所有大学图书馆和国会、纽约两个公共图书馆和一些艺术博物馆的附属图书馆)每年购买中国文献的资金就达到800万美元以上,将西欧各国和澳大利亚、加拿大全部 国会、哈佛、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密歇根、斯坦福等各个主要大使馆的年度中国文献采购经费将近50万美元。 在美国以外的西欧国家,只有德国国家图书馆有这样的购买能力 在这些学术图书馆,专业的“中国研究员”( chinese studies librarian )或“东亚研究员”( east asian studies librarian )负责中国文献的采购工作,向网民提供咨询 这些馆员大多受过专业的图书情报学训练,对中国研究行业有相当深的专业信息 在许多收藏中国文献的机构中,也有负责这些文献整理工作的专业目录负责人 负责东亚文献的图书馆员有一个全国性的职业组织:东亚图书馆理事会( council on east asian libraries ) 这个组织也包括来自加拿大的东亚图书馆的同事们,是亚洲研究协会(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的分支,是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来讨论会员们共同兴趣的问题 相当多的美国图书馆在长期的快速发展中建立了自己特色的中国文献收藏,如国会和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汉文善本和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哥伦比亚大学收藏的近代中国罕见杂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芝加哥菲 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和胡佛研究所收藏的现代中国历史资料、明尼苏达大学收藏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的旧照片、宾夕法尼亚和华盛顿(西雅图)等大学收藏的美军绘制的中国军队历史资料。 过去十年来,许多学校投入了相当多的资金将这些珍贵的藏品数字化 例如哈佛燕京图书馆将该馆收藏的大部分稀有中国文献数字化,在网站上全部公开,使世界网民可以免费使用 美国学者很早就想在中国研究的行业中使用电子计算机 20世纪70年代末,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邓若贝教授开始使用电脑制作宋代的人物传记资料 到了1980年代,美国许多图书馆系统已经采用了marc-8编码系统,开始了非西方复印件中包含汉字资料的自动化解决。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包含投入大规模采用的汉字的多拷贝编码系统。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建立的汉文全文数据库开始进入美国学术图书馆,对中国研究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汉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书和电子报纸等数字资源大量进入美国图书馆,成为许多东亚文献馆收藏的标准配置。 近十多年来,“数字人文学”( digital humanities )在美国逐渐成为气候 这是基于电子新闻技术的人文学研究和表现方法 与利用全文数据库的研究方法相比,数字人文学越过了以计算机为纯粹索引和检索工具的阶段,开始将地理新闻系统、大数据挖掘、复制分解、社会网络分解等技术引入文科学术行业 数字文学的迅速发展需要大学图书馆提供比以前更强的技术支持 现在,在斯坦福、哈佛、康奈尔等学校的图书馆,专业部门为师生提供了这样的支持,制作了包括中国研究在内的数字人文学项目。 美国收藏中国文献的前景展望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美国收藏中国文献的事业将继续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迅速发展阶段过去了,现在的规模不仅会维持,还会进一步扩大吧。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图书馆的藏书和服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国的东亚图书馆也在不断变革 以前流传下来的很多业务,比如目录等,会越来越采取外包的方法,但是新的服务文案,比如数据库建设和数字人文学的技术支持,会迅速发展。 另外,分散的各地学术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也变得更紧密 随着各种学校联盟和通用数字平台的出现,资源共享和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服务方法变得更普遍。 特色文献收藏的重要性在数字时代更突出。 年夏天,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召开了专门讨论北美地区第一个中、日、韩三国特藏文献的学术研讨会,参加者的共识是,正在发掘的特藏文献将成为东亚研究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