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4字,读完约3分钟
5月6日,北京市怀柔区子乔镇396户模范家庭来宣传垃圾分类。这些志愿者进入社区,沿着走廊行走,不时检查和监督垃圾分类。引导村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提高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投递准确率。
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生效,标志着北京市垃圾分类从倡导性向法定义务的转变。垃圾分类标识由绿色、蓝色、红色和灰色四个色块组成,突出绿色主体,寓意垃圾分类和绿色循环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燕说。
自2020年以来,北京一直注重防疫和控制,垃圾分类和准备实施。先后制定了《北京餐饮服务主动不提供一次性餐具目录》、《北京酒店主动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目录》等配套政策。
5月3日,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广指挥部成立,确定当前垃圾分类推广的重点是:一是党政机关牵头,社会单位全面实施,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第二,示范区将引领并逐步实现住宅区的全覆盖。到今年年底,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90%以上的街道和城镇将建成。第三,农村地区注重环境改善,提倡垃圾分类。涉农地区要保持村庄整洁,确保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清理,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分类。
北京市民如何参与垃圾分类?张岩回应说,建议居民在家里设置“两桶一袋”分别收集垃圾。“两个桶”是指厨房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放入厨房垃圾前,先把它排干,以免溢出。对于那些不能被清楚识别和缠结的垃圾,它们可以被扔进其他垃圾桶。“一袋”是指可回收的收集袋、纸箱、快递箱等大型可回收物品,可被装满并保留用于挨家挨户回收,或放入社区相应的垃圾桶。由于一般数量少,有害废弃物不需要单独设置垃圾桶或垃圾袋,下楼时可以放入指定的垃圾桶。
目前,北京有44个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其中,焚烧设施11座,处理能力16650吨/日,实际处理能力14300吨/日。有23个生化设施,处理能力为8130吨/天,实际处理能力为2400吨/天。城市焚烧设施的处理能力处于紧张平衡状态。目前正在建设的三座焚烧设施将于2022年完工,新增处理能力为7600吨/日。张岩表示,垃圾分类实施后,其他用于焚烧的垃圾将会减少,焚烧能力的紧张平衡有望得到缓解。垃圾分类的最大挑战是厨余垃圾的处理能力。目前,城市的处理能力可以满足垃圾分类的需求。
5月4日,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广指挥部进行了首次现场监督检查,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问题。例如,在一些居民区,水桶站的设置不规范,标准不高,垃圾桶脏污破损,基本上没有桶盖。一些社区和物业还没有完全动员起来,建筑负责人和志愿者也没有参与进来。对于这些问题,各区、各部门要督促相关责任人逐一整改。
“接下来,我们将牢牢把握责任的‘牛鼻子’,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废物分类和源头削减。”张岩强调,要加强精细化管理,规范垃圾分类、垃圾收集、垃圾运输、垃圾处理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同时,采取详细的减排措施,将垃圾年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记者李佳璘)
责任:张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