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61字,读完约5分钟
在选择破产重组时,柯达决定开始在全球市场裸奔。 为此,柯达付出了彻底放弃胶片、数码相机等个人数码业务的代价,决心成为一家“退出前台家族,走进工厂幕后”的商业数码打印解决方案提供商。甚至,为了保护自己,还实施了“品牌租赁”和“专利销售”等短期盈利手段。 几天前,在柯达宣布退出全球数码相机等个人消费市场后,亚太区总裁路易斯首次向媒体证实,“柯达相机将来可能会重新出现在市场上,但其他制造商可能会获得授权。”这意味着柯达已经开始在破产和重组的道路上“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其目标”。在业内人士看来,不能排除柯达甚至会在其他领域开展品牌授权和租赁业务,以最大化柯达品牌的剩余商业价值。 到目前为止,柯达中国还没有发布任何关于退出数码相机等个人消费业务市场的官方声明,也没有对退出产品市场的用户的售后服务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同样,柯达中国也没有给出商业数码市场销量的具体数字,该市场已经占到柯达中国业务的70%。 逃离公众 目前,柯达离个人用户越来越远,这也是柯达破产寻求重组的战略目标。 从2008年开始,柯达开始寻求新一轮的转型,将重点业务从消费市场转移到商业市场,也就是说,人们了解到其业务重心已经从“b2c”转向“b2b”,并转变为商业数字业务。目前,商业领域的数字业务约占柯达全球业务的70%。路易还表示,“柯达将完全退出数码相机和非战略市场,致力于从传统影像公司向新型图形印刷制造商转型。” 柯达中国市场部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企业报》采访时也表示,“柯达商业市场的业务占比已经达到70%。”然而,柯达中国没有披露其在中国商业数码印刷市场的销售额。 早些时候,柯达亚太市场副总裁Ivan指出:“柯达的产品和技术涵盖了110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包括印刷和文件管理、包装印刷、商业印刷、数字图像消费和出版,这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柯达已做好充分准备,帮助客户在行业转型中快速积累资本。” 然而,柯达尚未在这个高达1000亿美元的空市场取得突破性优势,目前仍处于布局和试水阶段。 这并不能证实柯达的成功转型。对于急于完成破产重组的柯达来说,这只能是“远水难救近火”。浙江万里学院客座教授冯宏江表示:“柯达申请破产重组的前提是,需要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恢复政府和投资者对柯达的信心,但商业数码业务暂时无法发挥这一作用。” 柯达在过去10年的转型漫长而艰难。电影在上世纪末衰落,错过了数字化转型的机会后,柯达一直在迎头赶上:首先,数字化转型不利,然后大规模收购制药企业和印刷企业,直到2007年左右,它终于将目标定在了商业图形成像领域。路易认为有外部和内部的原因。首先,柯达当时有一个非常大的电影业务。从电影时代到数字时代,整个市场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柯达的调整也是非常漫长的。现在,新的业务即将建立,也就是说,80%的业务是面向商业形象和文字,这将需要很多年来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业务。 转型中的反复挫折使柯达在消费者层面的形象一路下滑。 逃离公众,清理柯达以前在个人消费市场的包袱,也意味着柯达放弃了以前积累的品牌商业价值、全球市场网络商店和其他优势资源。然而,一位要求匿名的内部人士认为,“商业市场的数字印刷绝不是柯达的生命线。柯达从公众手中逃脱到商业化只是第一步。下一个问题是,拯救濒临破产的柯达有什么业务。” 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市场,商业数字印刷业务仍处于推广的早期阶段,并没有迎来大规模的市场爆发。据冯洪江介绍,“柯达早就习惯于与个人用户打交道。虽然它在世界上有一个面向终端的营销网络,但它不适合商业数字业务的发展。面对商业客户和市场的扩张,这不是柯达的强项。需要重组柯达现有的组织结构、营销体系和业务模式,这将面临时间长、任务重、难度大的挑战。 保尾重组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柯达在向商业数码转型的过程中给消费者留下了一条尾巴,曾经占据柯达主要份额的“婚纱摄影工作室和专业摄影”的洗涤业务依然保留。同时,数码相机等产品也将通过品牌授权存在于个人市场。 资深行业观察人士俞清教表示:“这种转变有点不伦不类,说明柯达不能放弃过去的辉煌。然而,这将为柯达在商业市场的下一次转型打上品牌烙印。 柯达目前破产重组的命运源于其长期依赖传统的个人消费市场,因此错过了许多战略转型的机会,未能找到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扭转企业的破产命运。 通过品牌授权和保留印刷业务,将为柯达带来一定的运营收入。但是,在清教徒看来,“品牌授权很难控制产品质量和市场运作,一旦发生大规模产品事故,柯达品牌就会蒙羞。”更重要的是,个人消费市场发生的事情也会影响商业市场和客户,降低柯达企业的商业信誉。”。 路易斯曾经向媒体解释说,美国的破产保护法是“一种工具”,经常被用来保护历史包袱沉重的传统公司。然而,柯达目前对这一工具的使用似乎并没有解决制约和困扰企业发展的长期瓶颈——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柯达似乎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在商业数码印刷市场短期内无法承担柯达重组任务的背景下,离开个人消费市场的尾巴无疑将使柯达在未来落入世界“二流企业”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