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0字,读完约5分钟
2月25日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陈武抵达武汉的第21天。现在她的身份是“吴队”。 2月25日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陈武抵达武汉的第21天。现在她是“吴队”。包括她在内的一个由25人组成的团队正在支持武汉当地的核酸检测。
2月4日上午,他们接到紧急命令,将P3巡逻车开到武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和湖北省防疫医学检验队迅速组建。陈武带领团队,帮助前线。
他们驻扎在武汉客厅收容所医院,就在金印滩医院对面,那里有近1500名被诊断为轻度疾病的患者正在接受治疗。他们的工作关系到病人的诊断和治疗,也直接影响到病人能否出院。病人的生命至关重要,“他们必须稳定可靠”。
你可以把P3开到任何你需要移动它的地方。
陈武的工作日记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4日,第一批人员到位;5日,P3检查车和第二组人员到位;庇护所开始治疗病人;6号,所有队员都就位了;7日,实验室建设完成;8日,实验前练习结束;9日,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
它背后的故事是与时间赛跑。这辆P3车最后一次亮相是在八年前。这真是高科技设备。移动式P3实验室由一辆长12.09米、高2.9米、宽2.45米、白色车身的货柜车改造而成。车上配备了各种先进的功能仪器,包括生物安全柜、生物废弃物高压系统、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仪。P3汽车可以移动到任何需要完成检测任务的地方。
即使对于已经在前线工作了13年的陈武队长来说,这也是一个“从未遇到过的严峻考验”。“我来之前就知道任务很重,但没想到会这么重。这完全出乎意料。”陈武表示,疫情来势汹汹,武汉待检病例数量太大,现有医院实验室无法满足,P3移动车辆灵活、安全、可靠。“我们是一支国家队,服从命令和命令,我们必须能够一接到命令就战斗。”
重大责任的最大瓶颈是增加流量。
从4日开始,由陈武领导的25人测试小组已经就位并肩作战。最年轻的运动员是26岁和6个女孩。他们中的许多人参加了许多重要的防疫工作,包括在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测试。他们专业素质高,战斗力强。
移动式P3车有一个空的小房间,分为缓冲室、核心实验室和技术室。小组成员在缓冲室穿标准防护服,通过转移室,在淋浴室消毒和清洁,最后进入核心实验室。该车可容纳3人,必须在此完成样品灭活和分装等高安全性任务。
"起初他们非常勇敢和自信,但是随后的挫折让一些球员感到沮丧。"回想起来,陈武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防疫运动开始时队员们的心理变化。小组的一些成员在他们的日记中写道,他们害怕犯错误,害怕拖延战争“流行病”的进展,因为样本无法被检测到,而且丢失了。
2月8日凌晨2: 00,样品预检测结果于7日发布,检测过程全部完成,但有效检测率仅为50%。陈武意识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任务的分割、许多天的疲劳和紧张影响了这些骨干的技术水平。测试团队立即停止了工作,每个人都坐下来,没有隐藏或逃避地谈论所有的问题。这种方法奏效了,第二天重复小批量样品的合格率达到100%。17日,更好的消息传来,第一批来自武汉客厅收容所医院的17名病人出院了。激动人心的情绪感染拜访了测试团队的每个人。
对抗病毒并赢得战斗需要零感染。
为了进入移动P3实验室,团队成员需要坚持高风险工作超过1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中国医学科学院也从北京紧急部署了两个自动核酸提取器来支持检测团队,并为持久战做准备。目前,他们平均每天测试大约150个案例,团队成员轮班工作,基本上确保每个轮班将完成10个小时的一轮测试——一个清晰的时间表是一个好迹象。最初的材料短缺和磨合已经过去,每个人都像齿轮一样紧密相连,驾驶着移动P3车和病毒竞赛。
在过去十天左右的时间里,原有的思维模式已经让这些“爱思考”的玩家不时地提出新的想法。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陈武完全理解队员们创新检测方法、提高诊疗效率的心情,但她的反应始终是“服从命令,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有战时的要求,“我们不是在做科学研究,我们是在完成任务,我们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检查工作。总部会尽我们所能转移P3。”
彼此的生活相互依赖,但陈武甚至没有见过很多球员的脸。当他们从北京出发时,队员们已经戴上口罩,抵达武汉,进一步加强保护。他们不得不在工作区域从头到脚隐藏防护设备。她只能通过写在防护服上的名字来识别人。
面对病毒,她反复强调保护的重要性。“慢一点,穿防护服一定要慢一点,别担心,当穿两个人相对检查时,从里到外脱掉。”零感染队是湖北所有医疗救援队的又一场硬仗,包括P3检测队。出发前,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吴培新向陈武下达了高质量完成检测任务的命令。你一带球员就可以把他们带回武汉。(记者崔爽)
责任:吉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