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65字,读完约10分钟

杨锡高上海的旧底子

四川北路的回顾

文/杨锡高

我的职业生涯长期在四川北路。

20世纪初北四川路繁华的商业风景

1949年四川北路人潮

80、90年代四川北路旧影

首先是横滨桥,然后是四川路桥。 前后加起来三十年了。 所以四川北路有特别的感情。

20世纪80年代四川路桥

清末横滨桥一景

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我和班里的男生们经过四川北路。 一个男学生指着马路对面横滨桥上的上海市长途电信局的院子,神秘地说。 是长话局乒乓球的老“结棍”。 上海工人队有几个长话局。 还有上海市队的。 说是无意的,听者有心。 我不由得深深地望了望那个绿色树荫的花园。 一年后,中学毕业的时候,我没想到我真的被分配到这个院子里了。 当时,中学、高中没有区别,没有高考,大学只招收少量工农兵学生。 中学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员工,分配时首先根据兄弟姐妹的就业情况,如果哥哥在家里插妹妹,你就有机会留在上海。 如果你上面的几个姐姐留在上海工作,只能去农村插队或者去农场“修理地球”。 我哥哥在云南插队,所以留在上海说:“额头上的角击中了天花板。”

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上海市长途通信局的旧影

在长话局工作的时候,和师傅们“伴郎”。 每天中午,他们好的职场食堂不吃,喜欢去横滨桥南堑天虹酒店吃一角二分一杯的大豆骨头汤,我也跟着师傅们去吃那汤。 那真的是用骨头煮,汤又浓又香,喝起来很暖和。 食堂的菜与其相比确实是“推板”。 后来这家酒店发生了血液事件,我们再也没去过。 彩虹的生意今后也会一落千丈。 前几天,天虹酒店被夷为平地,包括隔壁虹口区的第二工人俱乐部,建成了漂亮的商务大楼。

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虹口区第二工人俱乐部(四川北路1717号)

那时我的师傅们还喜欢每隔三差五分去西湖酒店吃一毛五分的辣味噌汤,这尤其是吃饭。 但是,因为比骨头汤多3分钱,师傅们无论如何都不惜“奢侈”。 西湖酒店曾经是上海滩杭帮菜名店,西湖醋鱼是招牌菜,但后来越来越少混了,停业到几年前就关门了。 老字号既不能散发青春,也不能责备市场,必须自己寻找原因。

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西湖酒店(四川北路1805号)

长话局院子对面,有罗春阁生煎店。 商店不大,可以容纳三四张八仙桌子。 靠窗的桌子,面对潺潺流淌的河水,听到小船横穿河面的声音,偶尔有船夫划橹时的粗声尖叫。 坐在窗边,吃新鲜烤肉,调得更浓,叫咖喱牛肉汤,那简直是仙人节,人生的乐趣。 罗春阁和大壶春是老上海生煎馒头两大流派的领头羊,各有千秋,很难分出伯仲。 遗憾的是90年代罗春阁关了大吉。 大壶春还在,但只有“调子”不如后发的秀杨生煎。

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罗春阁生煎店(董亭《上海十八样》)

贺友直先生写的罗春阁

长话局院子的斜对面是永安电影院。 这家电影院是1925年屈臣氏汽水厂改建的,第一个名字是上海艺能馆,之后多次出名。 例如,明星大剧场、新东方剧场、上海剧场、永安大剧场等,文革时代改成了鲁迅电影院。 改革开放后,我又回到了永安电影院。 永安毗邻我们公司,所以公司工会经常发永安的电影票。 这成了我们巨大的福利。

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永安电影院(四川北路1800号)

大众电影院(四川北路1552号)

永安旁边有学校,现在是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文革时代被称为洪湖中学。 这所学校的教学楼是一所很有古典情趣的洋馆,它的前身是上海日裔创办的日本第一国民小学,专门招募日裔子弟。 抗战胜利后,1945年12月1日,在民国政府上海市教育局长顾炳秀的支持下,著名剧作家熊佛西、李健吾、吴仞之等人创办了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 第一任校长是顾仲彝先生。 著名剧作家洪深、欧阳预倩、熊佛西、曹禺、陈白尘、杨村彬、吴仞之、赵景深等先后来到学校执教。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改建为上海戏剧学院,搬到华山路。

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

往北走,有一家叫斯为美的鞋店。 我的前765在那里排队买的。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765这个名字,我们时代的765就像今天的“老头”鞋,排名很高。 这是猪皮鞋,七元六角五分,起了这个名字。 765是当时最便宜的鞋,但当时我们的工资只有36元,所以能穿765的已经是“扎台型”了。 当时做毛腿女婿的人没有穿765吗?

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能像这个年轻人一样穿鞋的人,大概心里很高兴吧

再走几步,就是有名的四新汤团店。 吃过一次,汤团像乒乓球一样大,属于当地人的汤团,和我们宁波汤团“不要脉”。

四川北路1908—1912号2楼四新食苑的前身是新芳斋蛋糕店,1958年更名为“四多”点心店,被称为“汤团大王”。 1994年改名为“四新食苑”。

四个新的对面是文化街多伦多的路。 多伦路以前被称为洞乐安路,十字路口有咖啡咖啡馆,鲁迅日记中经常提到他去咖啡和朋友见面和说话的情景。

多伦路

除了咖啡咖啡馆,鲁迅经常去的地方还有山阴十字路口的内山书店。

内山书店旧址(四川北路2050号)

根据情况,晚饭后鲁迅也和夫人许广平一起慢慢地散步到横滨桥,一边走一边笑着回到大陆的新邨家。 鲁迅在上海期间住在四川北路附近的横滨路景云里、老麦瑟尼克公学(现在复兴初级中学)对面的拉莫斯公寓(现在北川公寓)、山阴路的大陆新邨。 鲁迅于1927年10月入驻景云里23日,同居景云里的文化名人有陈望道、叶圣陶、茅盾、冯雪峰、柔石等。 1930年鲁迅据内山建成先生介绍,他带着许广平、周海幼儿从景云里搬到了拉莫斯公寓。 在拉莫斯公寓3楼的公寓里,鲁迅先生写了《作为忘记的纪念》等170多篇檄文。

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北川公寓(拉莫斯公寓)

四川北路2079、2087、2093、2099号

四川北路1878号第四人民医院

四川北路目睹了五四后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进步文化和左翼文学的兴起和迅速发展。 鲁迅是左联的一面旗帜。 所以,每次经过横滨桥,眼前都会出现幻觉。 就像鲁迅穿着长衫,手指间夹着烟雾弥漫的香烟,一边抽一边慢慢从山阴路那边来。

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从横滨桥往南走,不怎么走路就到了虢江的十字路口,滑了又是一片天地。 那里是二手市场,特别是电气、半导体、音响、电子部件方面的零件都应该有。 很多上海男性休息日去兜风虢江路,取出各种各样的零件,然后收集各种各样的东西,组装半导体收音机。 我有几个朋友,虢江路口袋过了大半年,有了结婚用的音响,放在新房里“闭上眼睛”。 再者,一个叫阿兵的朋友,去虢江路取出了很多零件,竟然自己组装成了电视机,吓了整个WeChat的力矩。

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虢江路市井气息

再往南走,海宁路口是有名的700。 七百是四川北路整体商场旗舰店,是苏州河北侧市民购物的第一选择。 所谓“开别的路,生意请走四川路”,生意首先是700“支撑市场”。 现在,700早就不见了。 除了一百一百,其他几百都是差不多的命运。

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中行大楼(四川北路912—922号)

上海市第七百货公司

凯福饭店

新华书店

过武昌路就是邮政俱乐部。 不要小看这个领域的俱乐部,这里人才辈出,精英荟萃。

邮电俱乐部

最有名的乒乓球队是50年代的王传模,刘国璋,不仅在上海滩,在全国乒乓球界也很有名。 王传模是第一届全运会的男子单打冠军。 70年代走出邮电的世界冠军和李振依。 当时的邮政乒乓球队有实力和上海队打板球。 邮电俱乐部以铜管乐队、车技、魔术、戏剧等闻名,大众文体活动非常活跃,电影剧场也每天对外放映电影,与附近的国际电影院、胜利电影院、解放剧场形成菱形电影院线,是平民娱乐生活的黄金角。

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国际电影院(海宁路330号)

解放剧场(乍浦路341号)

胜利艺术电影院(乍浦路408号)

虹口文化娱乐厅(乍浦路388号)

从世纪初到10年代,邮电俱乐部的乐队以上海滩闻名,经常被邀请到市外从事外事活动,市政府接待当时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法国总统希拉克、韩国总统卢武炫、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等各国元首

乐队演奏后,意大利总理亲切地会见了演员们

我记得邮电俱乐部对面,武昌路和天潼路之间有大兴按钮店,广茂香烤鸭店,拐角处有香港美发厅,小烟杂店。 纽扣店曾经很热闹,充斥着成千上万的纽扣,主妇们为了装饰漂亮的衣服而变得鹞鹞。 上海只有一家,绝对没有分店,请不要吵闹好吗? 遗憾的是,有一年服务有问题,被媒体暴露,情绪低落,从此就赶到了马路对面的小巷。 不久就不见了。

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大兴按钮企业

广茂香烤鸭店也很有名。 四川北路一带住着很多广东籍的人,所以广泛帮助烤鸭生意火爆也能理解。

广茂香烤鸭店(四川北路92号)

广茂香旁边有家型百货公司。 我的第一条运动裤是在那个百货商店买的。 我不记得百货商店的名字了。 运动裤的颜色一定是蓝色的。 当时最时尚的年轻人的服装:上半身海洋灵魂的衬衫,外套翻了个大跟头。 穿着运动裤,穿着米色或黑色的短裤,运动裤一定露出五六厘米的裤管。 脚上穿伸缩性的鞋。 之后有小号、牛仔裤和七分裤。

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香港的理发店是虹口区的头牌子,虹口区的哪个爱美没有去过香港的理发店? 你烫发过吗?现在所有这些都像过目云霄,成为了人们的回忆。

叶大昌食品店(四川北路489号)

新亚大酒店

往南走,就是有名的邮政大楼。 这座具有欧洲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物建于1924年。 基座是用花岗岩建造的,几个主要立面是三层的柯林斯石柱,气势磅礴。 东南角的屋顶上建有巴洛克风格的钟楼,钟楼两侧各有艺术雕像,一方三人各有机车、轮船、电缆模型,象征着交通和通信。 另一方三人分别是希腊神话中通信的神和爱神,象征着在邮政中表现为人类信息的感情。 大楼二楼的营业大厅曾经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厅”。 我工作的报社在大楼的4楼工作,所以对邮政大楼的感情可以说是“海枯石烂”“地天荒”。

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邮政大楼

东西改变了星星,想起过去总是产生很多感慨,现在的四川北路车多了,人少了。 商务大楼贵了,但烟火的气体没有了。 能开发北外滩,顺便把四川北路也修好吗?

鸣谢:杨锡高给我分了稿!

构图来源:互联网

杨锡高先生热文

上海的古老基础

我每天为桌子发送很棒的复印件

打开被封印的记忆,寻找过去的岁月

谈上海的旧底子

想起上海的老底子的人

诉说上海的旧情

以史明志开辟未来

原标题:“四川北路回顾(作者:杨锡高)”

阅读原文。

来源:彭博新闻网

标题:时讯:四川北路的回望

地址:http://www.pks4.com/ptyxw/1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