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4字,读完约5分钟
“强行添加好友”、“查看相册和日志”、“非好友可以查看22元”……一些网店公然兜售社交网站的“偷窥”服务,对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构成威胁。
近年来,社交网站已经成为网民结识和联系朋友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漏洞,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温床。专家认为,有必要通过法律渠道“收紧围栏”,建立一个屏障来保护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
注意在社交网站上“做朋友”
“最近,总有一些陌生人在社交网站上约我做朋友,经常访问我的主页,这让我担心主页上的个人信息被盗。”一位名叫于的网民说,她过去在处理购物卡和填写促销问卷时,会注意保护个人信息。我没想到社交网站会开始陷入危机。
社交网站用户经常通过发布照片、日志、信息等来联系亲戚朋友。,所以用户主页上的信息大多是真实信息。鉴于网上约会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网友们通常在成为朋友后要核实“朋友”并浏览对方的主页。
然而,“验证朋友”的系统设置并没有阻止网络“偷窥者”。
据记者调查,一些网店公然兜售“非朋友浏览”服务,声称可以直接查看个人信息,无需经过对方验证。
记者在国内一家购物网站上输入了“非好友主页浏览”等关键词,10多家商家公开提供此项服务,醒目地标注了“被迫添加好友”、“主页浏览”和“非好友浏览”,其中部分产品月销售额超过100,评论超过40条。
记者花了22元人民币到一家出售“非朋友浏览”服务的网店,并要求查看一个社交网站的联系方式和账号。五分钟后,商家给记者提供了一套账户B的账户名称和密码,让客户“体验一下效果”。记者可以通过账户B登录,进入账户A的主页,他们的照片、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和其他只对朋友开放的个人信息一目了然。在此期间,遭受个人信息泄露的A账户从未收到任何系统通知。
一些出售“非好友浏览”服务的商家也声称是“与社交网站合作获取号码”,并且提供的“偷窥”账户可以是“vip许可”。然而,不知道买方如何使用这些个人信息。
网络偷窥如何成功?
添加“朋友”必须通过我自己验证的“检查点”,但是你为什么不阻止“偷窥者”?
互联网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的魏武挥认为,实现“非朋友观看”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社交网站的技术漏洞被利用;其次,社交网站内部人员管理不善,这给网上商店提供了一个机会。然而,“合作披露”还有待验证,在社交网站中人为操纵的可能性相对有限。
对于社交网站来说,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系统设置并不完善。例如,一些社交网站的隐私设置目前分布在几个页面上,相册和日志的浏览权限应该每次都设置。这些最后的检查点,本来可以阻止“非朋友查看”,但由于复杂的功能操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为了确保数十万用户数据的总量,一些婚姻和求职网站没有为用户设置注销账户的程序。即使用户已经结婚或找到了工作,他们仍然会受到干扰,他们的个人数据会不断被浏览,并收到骚扰电话和电子邮件。
“社交网站的内部管理也需要加强。如果网上商店打着与社交网站人员“合作”的旗号,那么社交网站必须对此做出解释,并区分合法业务和非法交易。”复旦大学新闻学副教授顾欣表示,“非朋友浏览”服务的发布者和购买者,以及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社交网站,都对用户的个人信息披露承担法律责任。
“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问题,在发展社会服务时都应考虑其法律风险和商业风险。”上海潘阳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春泉表示,泄露和出售用户个人信息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多管齐下构建网络个人信息保护屏障
在互联网上披露个人信息不再是一个新问题。今年4月,北京警方破获了一起利用csdn网站泄露的数据窃取电子商城用户财产的案件。早在2005年,“中国校友记录”网站用户的个人信息就被非法窃取。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中国社交网站用户数量已达2.44亿,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47.6%。社交网站的个人信息保护关系到亿万网民的信息安全。没有完善有效的监管措施,网民的个人信息很容易成为网上叫卖的“商品”。
专家认为,网上个人信息的保护涉及到对社交网站、交易平台和网店经营者的监管,他们的行为应该通过法律渠道进行规范。如果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应向受害者支付惩罚性赔偿。
刘春泉表示,社交网站必须加强行业自律,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网站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交易平台还应加强对网店经营者的检查,杜绝非法活动。
然而,网络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根本解决仍然有赖于立法的不断完善。魏武挥认为,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在实践中,遭遇信息泄露的用户仍然难以维护自己的权利。普通用户取证费时费力,赔偿标准难以确定,因此他们经常要贴出律师费,这通常意味着“忍气吞声”。为了提高网站经营者的威慑力,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引入惩罚性赔偿,促使他们重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